學研與產業的最後一哩路,如何打通?—科技部春季講堂會議報導

0

科技部全球事務與科學發展中心 (GASE) 為加速科研國際合作,舉辦春季講座:『Stay poor? Stay free! – A long way from academic excellence to industrial innovation』,分享法國科學院院士 Dr. Jean-Marc Egly在法國輔導學術研究成果商業化的過程,案例分享後也將與台灣財團法人生技中心 (DCB) 吳忠勳執行長、BioHub Taiwan 詹益鑑助理執行長、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代理執行長 王惠鈞院士、台灣生物產業協會 李鍾熙理事長及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博士後研究員 鄭昭旻博士進行不同角度對產學合作的座談。

台灣大學副校長 周家蓓女士,於開場致詞中表示,很榮幸台大可以作為四季講堂中的開場,並邀請到Dr. Egly擔任講者,周副校長提及台灣在生技產業的發展上有長足的經營,1980年代,政府設立了一系列的機構,奠定生技產業的基礎。而2016年開始,許多創新創業研發人才的投入,讓台灣成為亞太區前十大的生技醫療經濟體。相關經濟收入於兩年間成長27%。然而產業與學研間仍有許多待解的難題,也因此十分期待今日Dr. Egly可以來賓分享如何在產學合作中找到平衡。

台灣大學副校長 周家蓓女士

科技部國合司司長黃心雅致詞時表示,去年在巴黎與Dr. Egly會面,Egly表示台灣有非常優秀的年輕學子,教授們應該花更多時間與學生坐下來交談、更重要的是成為學生們的朋友,這樣才能讓這些年輕又優秀的學子願意留下來發展。黃心雅司長認為Dr. Egly不單教育他的國家的年輕學子,他更走遍全世界,跟全世界的年輕學子做朋友,這讓她非常感動。因此希望科技部與大專院校合作,可以創造好的環境,來連結全球學者與產業界,成為先鋒。

科技部國合司司長黃心雅

法國科學院院士 Dr. Jean-Marc Egly 與來賓分享其多年來跨國產業合作經驗。他表示在他的研究生涯中,對他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與年輕學子相處的時間,若能花時間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與栽培,將能讓學研力量發揮到最大。至於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合作,他表示「心態」十分重要,雙方應該抱持著「合作」的心態來共識,而非「服務」。當兩方能夠以對等且互助互利的方式來合作,將能透過產學鏈結,為學術加值、促使研發成果商品化(商業化),此外亦能幫助廠商降低開發成本、更容易發表論文,為雙方創造雙贏共好的結果,並讓價值最大化。 廠商投資學術單位,而學術單位能回饋的:是用研究讓他們的產品更好。Dr. Jean-Marc Egly 說:「我們不做服務,是合作。」

法國科學院院士 Dr. Jean-Marc Egly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營運中心代理執行長 王惠鈞院士以『台灣生技產業的復興(Renaissance of Biotechnology in Taiwan)』 為題,講述台灣生技產業往年發展至今的藍圖。他表示在過去的20年裡,中研院在推動生技發展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要角,各所與各研究計畫的設立,成功推動台灣研發前行,而後國家陸續成立工研院、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醫藥品查驗中心等法人機構,為生技產業奠定穩固基礎。去年開幕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不論從地利上或是開發資源上,皆給予產業、學研更多接軌的機會,猶如完成「生技方程市(Biotopia)」的夢想。王院士認為台灣的地理型態雖狹小,卻也造就交通便利性,因此各地生技聚落得以蓬勃發展,面對生技與高科技結合的未來產業型態,產學合作將成為必然趨勢。若能有長期資金投入、全方位的人才培育、建立正向法規與人員心態,並且強化國際合作,方能突破困境,開創新局。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營運中心代理執行長 王惠鈞院士

座談會上,台灣生物產業協會 李鍾熙理事長點出產業界與學術界的不同。他認為產學結合需要兩種人:一種是研究者跨入產業界來建立自己的公司,另一種是具有懂的跟產業合作心態的學者。他表示中研院有許多傑出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專注在試圖開發技術,然而產業想開發的是「價值」,這就是兩者間的落差。他認為台灣的研究很少可以開發成為商品,原因在於出發點的定位並沒有鎖定在「開發價值」這件事情上。 李鍾熙理事長表示:「如果技術沒有跟需求做結合,那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很難商品化。」此外,他也指出跟時間競爭的重要性。理事長認為學術研究多管齊下,只要有一個成功就可以發表論文,但在產品的開發,有許多面向,只要有一處失敗,產品就會失敗。而開發過程的每天都在花錢,因此在產業界必須非常的專注並且跟時間競爭,才能避免資金短缺的窘境。

台灣生物產業協會 李鍾熙理事長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吳忠勳執行長表示,DCB的核心目標,正是努力扮演好學研與產業中的橋樑,包含合作、技術商品化等,藉此來推動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吳執行長表示,當一個產品沒有好的研究基礎做支撐,將無法成功。所以學會了基礎科學原則,要能將其應用在各個地方,這也更凸顯高等科學教育的價值。此外生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有賴政府多方支持,從法規、計畫、政策甚至到資金面的資源等,而去年開幕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更讓生技開發從研究上、中、下游到產業鍊得以有更多交流互動的空間,這也使得資源能被更完善的利用、各方成本降低,如藥物開發資金、時間等。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吳忠勳執行長

BioHub Taiwan助理執行長 詹益鑑博士在座談會上與來賓分享自己走進產業的轉捩點,他表示在接受完整的博士訓練之時,他與自己對談,了解自己是否對於研究的熱情大過於產業界?爾後他在2010年加入加速器,希望能夠幫助台灣創造出更好的產業生態環境,同時也讓學研與產業、公司與公司之間能有更多合作的機會。詹益鑑博士表示在美國的生態,公司CEO常常是科學家,但其實一個產品的成功、一間公司得以立足,需要許多不同專業的人才共同投入。而台灣新創生態時常是由一個人來完成所有事情,這使得成功變得更加困難。他也建議想跨足產業界的學術人才,可以嘗試「Think big and think different.」找出國家、或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比如:健康科技。並在這些重要的議題上發揮能力,使得創新能更有價值與深度。

BioHub Taiwan助理執行長 詹益鑑博士

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鄭昭旻博士,於座談會中分享其從事博後研究前,遠赴美國Eureka Therapeutics, Inc.實習的一段經歷,Eureka Therapeutics, Inc 利用創新策略針對以往無法被鎖定的致癌基因做癌症藥物開發,於Eureka實習期間所見聞的產業運作模式以及公司文化,讓鄭博士反思台灣是否也能創造出這樣良好的環境?鄭博士認為台灣有許多的生技潛能,過去學校或企業給予學生或員工的訓練,或許著重在基本知識面,而非解決問題。若是學校教育能夠調整基礎知識的比重,將部分心力拓展到更廣的層面,如藥物開發等。將能培養學生具備更多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避免學研與產業的脫節,創造更好的生技生態圈。

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博士後研究員 鄭昭旻博士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