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於2024年底爆發 麻疹 疫情,並持續延燒至2025年初,引起社會關注。最初的疫情爆發點為中部某醫院,並出現群聚感染,隨後疫情擴散至其他縣市,確診病例數攀升。截至2025年1月8日,台灣已累計至少33例麻疹病例,其中包含本土感染及境外移入案例 (疾管署新聞稿)。由於 麻疹 具有高度傳染性,疫情的擴散令人擔憂,確診個案的活動足跡遍及多個縣市,包含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出入公共場所等,增加了社區傳播的風險。衛生單位正積極進行疫調、匡列接觸者並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此報告將深入探討台灣麻疹疫情的現況、傳播途徑、預防措施以及相關重要資訊,以提供民眾正確的防疫知識,並協助降低感染風險。

Table of Contents

  • 台灣麻疹疫情現況與傳播途徑
  • 台灣麻疹疫情現況
  • 麻疹的傳播途徑
  • 影響傳播的因素
  • 疫苗接種率:
  • 境外移入個案:
  • 群聚感染:
  • 公眾意識:
  • 疫情監測與防治的重要性
  • 麻疹的症狀、預防措施與疫苗接種
  • 麻疹的症狀
  • 麻疹的預防措施
  • 麻疹疫苗接種MMR 疫苗是預防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的活性減毒疫苗,安全有效。台灣的常規疫苗接種時程建議如下:
  • 麻疹疫苗的副作用
  • 麻疹的治療
  • 台灣麻疹疫情:高風險族群與政府應對措施
  • 高風險族群
  • 政府應對措施

台灣 麻疹 疫情現況與傳播途徑

台灣的麻疹疫情並非持續不斷的大規模流行,而是呈現散發或群聚感染的態勢,通常與境外移入病例有關,後續可能引發本土社區傳播。由於麻疹傳染力極強,即使台灣的麻疹疫苗接種率高,仍存在爆發疫情的風險,尤其在疫苗接種率較低或免疫力較低的族群中。以下將分述台灣麻疹疫情現況、傳播途徑以及相關影響因素。

台灣 麻疹 疫情現況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的公開資料,台灣近年來麻疹病例數呈現波動,並非每年都有大規模爆發。確診病例數會受到境外移入個案影響,進而引發本土群聚感染。例如,2019年台灣麻疹病例數達到高峰,主要與境外移入個案有關;而後幾年病例數相對較低,但仍持續有零星病例發生。(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疾管署會定期公布麻疹疫情資訊,包含確診病例數、感染來源、接觸者追蹤等,以利民眾掌握疫情動態。(疾管署-麻疹專區) 由於提供的資料中缺乏確切的 2024 年後的數據,我無法提供確切的數字,但可以確定的是,台灣持續監測麻疹疫情,並採取相應的防疫措施。

麻疹 的傳播途徑

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主要透過空氣、飛沫傳播。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病毒會隨著飛沫散播到空氣中,其他人吸入含有病毒的空氣就會受到感染。此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也可能造成感染,例如共用毛巾、餐具等。麻疹病毒在空氣中可存活數小時,因此在密閉空間中更容易傳播。(疾管署-麻疹Q&A)

影響傳播的因素

以下幾個因素會影響麻疹的傳播:

麻疹疫苗接種率:

MMR 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台灣的 MMR 疫苗接種率雖然高,但仍未達到百分之百。未接種疫苗或只接種一劑 MMR 疫苗的族群,感染麻疹的風險較高。尤其部分成年人可能因未接種第二劑 MMR 疫苗或免疫力下降,而成為感染的高風險族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混合疫苗接種建議)

境外移入個案:

國際旅遊和交流頻繁,使得境外移入麻疹病例成為台灣麻疹疫情的重要來源。來自麻疹流行地區的旅客,若未接種疫苗或免疫力不足,可能將病毒帶入台灣,進而引發本土傳播。

群聚感染:

麻疹在醫院、學校、幼兒園等人口密集的場所更容易傳播。一旦出現感染者,若未及時採取隔離和防疫措施,很容易造成群聚感染,迅速擴大疫情範圍。(健康遠見-麻疹群聚醫院感染再增7例!醫護多人中鏢,曾往返台北、彰化確診者足跡曝光)

公眾意識:

民眾對麻疹的認識和警覺性也會影響疫情的發展。如果民眾缺乏相關知識,未能及時發現和通報疑似病例,或未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都可能增加傳播風險。

疫情監測與防治的重要性

持續監測麻疹疫情,並及時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對於控制疫情至關重要。這包括加強疫苗接種、落實病例通報和隔離措施、提升公眾健康教育等。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才能有效降低麻疹的傳播風險,保障民眾健康。

麻疹 的症狀、預防措施與疫苗接種

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儘管台灣的疫苗接種率高,但仍有爆發疫情的風險。了解麻疹的症狀、預防措施和疫苗接種資訊,對於保護自身和社區健康至關重要。

麻疹的症狀

麻疹的潛伏期通常為7-18天,平均約10天。感染麻疹後,會依序出現不同的症狀,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前驅期 (3-5): 此階段的症狀類似感冒,包括發燒(可高達40°C)、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眼睛發紅、畏光、流眼淚),以及柯氏斑 (Koplik’s spots)。柯氏斑是麻疹的典型症狀,會出現在口腔黏膜上,呈現細小、白色、帶藍暈的斑點,通常在出疹前1-2天出現,持續約1-3天。

出疹期 (4-7): 前驅期症狀持續存在,並開始出現皮疹。皮疹通常從耳後、頸部和髮際線開始,然後蔓延到臉部、軀幹和四肢。皮疹呈現紅色斑丘疹,可能會融合成大片,並伴隨搔癢。發燒也可能在此階段達到高峰。

恢復期 (7-10): 皮疹開始消退,留下棕色色素沉澱,可能會脫皮。發燒和其他症狀也逐漸緩解。

需要注意的是,麻疹的症狀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些感染者可能只有輕微的症狀,而有些則可能出現嚴重的併發症,例如肺炎、腦炎、中耳炎等,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嬰幼兒、免疫功能低下者和孕婦是麻疹高風險族群,更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麻疹)

麻疹 的預防措施

除了接種疫苗外,以下措施也能有效預防麻疹: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觸口鼻分泌物後。避免與感染者共用毛巾、餐具等個人用品。

避免前往麻疹流行地區: 如果必須前往麻疹流行地區,應事先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種疫苗或採取其他預防措施。(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 麻疹)

增強自身免疫力: 保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有助於增強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

居家隔離: 如果出現疑似麻疹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居家隔離,避免與他人接觸,以防止病毒傳播。

麻疹疫苗接種MMR 疫苗是預防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的活性減毒疫苗,安全有效。台灣的常規疫苗接種時程建議如下:

第一劑: 12 個月大。

第二劑: 國小一年級入學前。

接種 MMR 疫苗後,約 95% 的人可以產生對麻疹的免疫力。兩劑 MMR 疫苗的保護力可維持多年,但部分成年人可能需要追加劑量。以下族群建議評估是否需要補接種 MMR 疫苗:* 未曾接種過 MMR 疫苗的成人。

  • 只接種過一劑 MMR 疫苗的成人。
  • 計劃前往麻疹流行地區的成人。
  • 某些高風險職業的從業人員,例如醫護人員、幼教老師等。

(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常見疫苗接種時程)

此外,對於曾經感染過麻疹的人,通常可以獲得終身免疫,不需要再接種疫苗。然而,由於麻疹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即使接種過疫苗,仍有可能發生突破性感染,但症狀通常較輕微。

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麻疹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保護個人和社區健康。如有任何疫苗接種相關問題,應諮詢醫師或醫療專業人員。

麻疹疫苗的副作用

如同其他疫苗一樣,MMR 疫苗也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但大多數都是輕微且暫時性的,例如:

注射部位疼痛、紅腫: 這是最常見的副作用,通常在接種後幾天內就會消退。

輕微發燒: 有些人在接種後可能會出現輕微發燒,可以使用退燒藥緩解。

輕微皮疹: 少數人可能會出現輕微皮疹,通常在接種後7-12天出現,持續數天。

關節疼痛: 主要發生在青少年和成人女性,通常是輕微且暫時性的。

極少數人可能會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例如呼吸困難、臉部腫脹等,需要立即就醫。(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 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 (MMR) 疫苗資訊聲明)

麻疹的治療

目前沒有針對麻疹病毒的特效藥物。治療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旨在緩解症狀和預防併發症。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退燒藥: 用於控制發燒和緩解不適。

止咳藥: 用於緩解咳嗽症狀。

充足的休息和水分: 有助於身體恢復。

維生素 A 補充劑: 對於維生素 A 缺乏的兒童,補充維生素 A 可以降低麻疹的嚴重程度和併發症風險。

如果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肺炎、腦炎等,則需要住院治療,並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由於麻疹是一種高傳染性疾病,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現疑似麻疹症狀,請立即就醫,並告知醫師您的旅遊史和接觸史,以便醫師做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台灣麻疹疫情:高風險族群與政府應對措施

台灣雖然已於2015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區域驗證委員會(RVMC)確認為麻疹消除地區,但由於麻疹的高度傳染力以及國際間疫情的流行,台灣仍持續面臨麻疹境外移入與後續本土傳播的風險。因此,了解高風險族群以及政府的應對措施至關重要。

高風險族群

以下族群感染麻疹的風險較高:

  • 未完成疫苗接種的嬰幼兒:由於台灣的常規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時程為1歲及國小入學前各接種一劑,未滿1歲的嬰幼兒因尚未接種疫苗,若接觸到麻疹病毒,感染風險極高。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麻疹)
  • 未接種或未完整接種疫苗的成人:部分成人可能因為出生年代較早,未曾接種MMR疫苗,或是僅接種一劑,導致體內抗體濃度不足,感染風險較高。尤其1981年後出生的民眾,多數僅接種一劑MMR疫苗,保護力可能不足以完全避免感染。(NOW健康 – 麻疹恐大流行? 專家曝1981年後出生民眾感染風險增)
  • 免疫功能低下者:例如接受化療、器官移植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 individuals,即使已接種疫苗,其免疫反應也可能較弱,因此感染風險較高。
  • 醫療照護人員:由於醫療院所是麻疹傳播的高風險場所,醫療照護人員接觸感染者的機會較高,因此被列為高風險族群。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國內近期發生麻疹境外移入導致醫院群聚感染事件)
  • 國際旅客:經常出入麻疹流行地區的旅客,接觸病毒的機會較高,尤其前往疫苗接種率低的國家,感染風險更高。

政府應對措施

台灣政府透過多項措施來應對麻疹疫情,以預防和控制疫情的傳播:

  • 常規疫苗接種計畫:維持現行MMR疫苗接種時程,確保兒童能及時接種疫苗,建立群體免疫力。同時,也提供特定高風險族群,例如醫療人員、準備前往麻疹流行地區的旅客等,自費接種MMR疫苗的服務。(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麻疹疫苗接種常見問答集)
  • 疫情監測與通報系統:疾病管制署建立了完善的疫情監測和通報系統,要求醫療機構主動通報麻疹疑似病例,並追蹤接觸者,以防止疫情擴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國際麻疹疫情嚴峻)
  • 即時疫情調查與防治:一旦確診麻疹病例,立即啟動疫情調查,匡列接觸者並進行隔離或健康監測,同時進行疫調足跡公布,提醒民眾注意自身健康狀況。(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桃園市首例境外麻疹病例確診)
  • 加強邊境檢疫:針對來自麻疹流行地區的旅客,加強入境檢疫措施,例如健康評估、體溫監測等,並提供相關衛教資訊,以降低境外移入的風險。
  • 提升公眾健康教育:透過各種管道,例如媒體宣導、衛教手冊、網路資訊等,向民眾宣導麻疹的症狀、傳播途徑、預防措施和疫苗接種的重要性,提升民眾的警覺性和自我保護意識。

由於麻疹傳染力強,即使疫苗接種率高的地區仍有爆發疫情的風險。透過了解高風險族群和政府的應對措施,民眾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共同維護社區的健康安全。

結語

綜上所述,麻疹在台灣雖已列為消除疾病,但由於其高傳染力以及國際交流頻繁,境外移入病例仍持續對台灣構成威脅,並可能引發本土麻疹群聚感染。此研究報告重點闡述了台灣麻疹疫情的現況、傳播途徑、症狀、預防措施、疫苗接種資訊、高風險族群以及政府的應對措施。儘管台灣 MMR 疫苗接種率高,但仍有部分族群,如未完成疫苗接種的嬰幼兒、未完整接種疫苗的成人、免疫功能低下者、醫療照護人員和國際旅客等,屬於感染高風險族群,需要特別關注。

維持高疫苗接種率、加強疫情監測和邊境檢疫、提升公眾健康教育以及即時啟動疫情調查和防治措施,是台灣有效控制麻疹疫情的關鍵。除了政府的努力外,個人也應加強自身防護,例如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前往麻疹流行地區、以及主動諮詢醫師評估自身疫苗接種需求等。透過政府和個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降低麻疹的傳播風險,保障全民健康。

未來研究方向可著重於分析台灣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學特徵,探討不同風險族群的感染模式和傳播途徑,並評估現行防疫措施的有效性,以進一步完善麻疹防治策略。同時,持續監測國際麻疹疫情動態,並與國際間加強合作,對於有效控制麻疹疫情亦至關重要。建議參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疾管署 網站以獲取最新資訊。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0號機, 8 Jan 2025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