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失智症治療領域迎來重大進展,首款針對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Lecanemab(商品名:Leqembi)已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批准。該藥物專為輕度認知障礙和輕度失智症患者設計,透過每兩週一次的靜脈注射,旨在清除大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

治療機制與臨床效果

Lecanemab透過標靶β-類澱粉蛋白的聚集體和原纖維,減少其在大腦中的沉積。臨床試驗顯示,接受18個月治療的患者,其認知功能下降延緩約5至7個月,與安慰劑組相比具有顯著差異。

雅虎新聞

副作用與使用限制

儘管Lecanemab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但也伴隨潛在副作用,包括腦水腫和腦出血等。特別是攜帶APOE4基因的患者,風險更高。因此,使用前需進行正子攝影和基因檢測,以確定患者適用性。

台灣新聞

經濟負擔與健保政策

目前,Lecanemab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患者需自費,年費約新台幣70萬元。此外,使用前的檢查費用約20萬元,首年總花費可達百萬元。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將積極推動將此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以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雅虎新聞

社會影響與專家觀點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指出,Lecanemab的引入標誌著失智症治療的新時代,使阿茲海默症不再被視為絕症。他強調,早期診斷和治療對延緩病程至關重要,呼籲社會加強對失智症患者的理解與支持。

雅虎新聞

國際批准情況

Lecanemab已在美國、日本等國家獲得批准。然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曾於2024年7月拒絕其上市申請,主要因副作用風險高於預期效益。但在製藥公司提出重新審議後,EMA於11月改變立場,建議批准該藥物的使用。

美國新聞社

與傳統藥物的比較

傳統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如Donepezil、Rivastigmine和Memantine,主要針對症狀緩解,無法改變疾病進程。相比之下,Lecanemab通過清除β-類澱粉蛋白,直接影響疾病病理機制,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然而,其副作用風險需謹慎評估。

台灣藥學會

結語

Lecanemab的上市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新的希望,但其高昂的費用和潛在的副作用仍需審慎考量。未來,隨著更多臨床數據的累積,期望能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且可負擔的治療選擇。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09 Dec 2024 14:05:00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