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發炎性疾病 (IBD) 包含慢性發炎性疾病,其機制複雜且表現多樣,造成顯著的臨床挑戰。傳統動物模型以及人類研究中的倫理問題,迫切需要創新方法。
本文回顧了健康和發炎狀態下的人體腸道結構,重點強調微流體和晶片上技術在 IBD 研究中的作用。這些技術允許在生理相關的環境中精確操縱細胞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在微觀層面上模擬腸道生態系統。透過整合細胞成分並複製 3D 組織結構,它們為研究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傷口癒合和治療方法提供了有前景的模型。
這些技術的持續改進,有望促進對 IBD 的理解和治療方法的開發,進一步激勵創新和跨學科合作,為台灣生醫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Cell 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