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生醫新趨勢:AI 驅動智慧醫療,健康監測更即時

0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2025)由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TAITRA)主辦於 6 月 7 日圓滿落幕。匯聚來自全球 300 家廠商、超過 500 個攤位,展示最新醫療科技、照護解決方案及創新應用。綜觀展會,不難發現今年展商運用人工智慧(AI)科技重塑醫療照護生態的比例提高,ICT 生醫應用與 AI 導入讓數位醫療場域更不受限,也讓即時監測身體數據成為可能。

對於臨床醫療或照護場域而言,如何讓醫療資訊更準確地在醫事人員與照護人力間傳遞,一直是各家醫療單位戮力的目標。此外,如何讓醫療資訊更標準客觀與獲取更快亦是第一線人員的瓶頸。

隸屬於比利時企業 Dermatoo 的 TWINSKIN.CARE 打造 AI 傷口分析平台,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掃描傷口,AI 即時運算重建傷口三維外觀模型、追蹤癒合進度與記錄傷口變化數據,讓資訊精準在醫事人員間同步,大幅減少主觀判斷並提升臨床效率。

在高齡化與數位醫療趨勢下,該應用不只適用於醫院院所,也能運用在長照機構或居家照護現場,透過雲端平台與遠距判讀介面,醫師可遠端掌握傷口變化即時處置。在比利時台北辦事處引介下,該項目先前獲選北醫生醫加速器,並將於 7 月 BioAsia 展會呈現加速結果。

右起比利時台北辦事處鄒宏平組長與 Dermatoo 客戶經理 Natacha Kolak。(攝影:基因線上)

如同在宅醫療概念,讓身體數據更容易取得,以及更即時監測健康狀態,一直是醫療產業希冀的目標,更小的檢測裝置,更易操作的介面,更全面的綜合風險分析都是產業嘗試的方向。

AI 與 ICT 裝置的結合正加速醫療走入其他場域,推動遠距醫療不再搖不可及。安盛生科董事長陳彥宇指出,「如果能讓智慧手機成為個人化實驗室,醫療就能主動走向使用者,而非病患奔波就醫。」運用科技將手機前鏡頭化為影像感測儀,分析生化試劑的反應色澤,實現價格親民的居家體外診斷,讓健康監測更普及。

此外在高雄醫學大學展區,雄聯智能生醫愛石通 iStone 腎結石風險評估系統也是一例,利用 AI 與受檢者授權健檢臨床資訊(性別、年齡、BMI、尿液檢驗、病史等),無需額外檢查,即可快速精準預測腎結石風險,協助早期發現高風險族群,結合醫事檢驗所或健檢流程,把握檢測腎結石徵候的每一個可能。

左一雄聯智能生醫執行長魏培修講解 iStone 透過 AI 預測腎結石風險。(攝影:基因線上)

在醫療去中心化的過程中,不只 AI 能夠添磚加瓦,更便於攜帶的醫療裝置也是生醫產業嘗試的目標,設備的縮小意味著能夠在同樣空間下提供更多元的服務,也代表醫療服務能走進更多場域嘉惠民眾。

伊勒伯科技(Winnoz)旗下便攜式採血裝置閣安便是助力醫療場域擴大的例子,例如與義大利藥局合作,透過穩定取得血液樣本而拓展該地藥局服務項目,使其成為更全面的醫事服務中心。或是與巴西偏鄉項目合作,配合合作方檢測儀,每日為 50 名偏鄉病患完成檢測。正如其團隊所言:「我們負責穩定地提供可靠的血液樣本,而尋求後端醫療機構或行動醫療站合作。」

伊勒伯科技團隊。(攝影:基因線上)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