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於 2025 年 6 月 23 日,迎來兩款阿茲海默症早期治療新藥——LEQEMBI(樂意保)與 KISUNLA(欣智樂),並且亞東紀念醫院於當日,為一名 83 歲女性施打全台首針「欣智樂」。隨著抗 β-類澱粉蛋白新藥問世,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治療進入新階段。儘管抗類澱粉蛋白抗體療法(Amyloid Targeting Therapy, ATT)為患者帶來希望,然而其關於腦血管疾病相關的風險,如類澱粉相關成像異常(Amyloid-Related Imaging Abnormalities, ARIA)卻不容忽視。台灣腦中風學會與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為此聯合發表「抗類澱粉蛋白抗體治療與腦血管疾病處置考量之共識聲明」(簡稱共識),本文結合最新共識,旨在提升大眾對阿茲海默症的關注與相關知識,共同支持病友與醫療工作者。
該共識由台灣腦中風學會及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指引共識小組編纂,攜手臺大醫院神經部暨腦中風中心、臺中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部暨中風中心、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暨失智防治中心、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神經科、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科與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神經內科。
六項 ATT 用藥前評估,風險不可輕忽
抗類澱粉蛋白抗體療法為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了潛在的疾病修飾希望,通過清除腦中類澱粉蛋白來延緩病程。然而根據共識指出,用藥前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在確診阿茲海默症後使用 ATT 治療前,由於 APOE 對偶基因型 ε4 帶因者 會增加 ATT 用藥下發生ARIA之風險,醫師將妥善評估。
二、患有自體免疫或發炎性共病的患者:ARIA 的誘發可能與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所引起之發炎反應相關,因此有自體免疫或發炎性共病的病人可能會有較高的 ARIA 風險,用藥前需審慎評估。
三、患有腦部白質病變(WMH)的病人:由於 ARIA 多發生於腦部白質和腦溝區域,因此有白質病變的病人需要多加留意;而 WMH 達 Fazekas 量表 3 分之嚴重皮質下高訊號病變者(覆蓋腦白質大部分面積,且白質病變彼此互相融合),不建議給予治療。
四、對於有嚴重中風史、一年內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風或癲癇的患者,臺灣方面不建議接受此治療,以降低併發症風險。
五、腦部 MRI 異常的病人:台灣和美國用藥指南建議排除腦部有超過 4 處微出血(出血範圍最大直徑10 毫米以下);單處出血範圍最大直徑 > 10 毫米。
六、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劑的使用:台灣允許併用標準劑量之阿斯匹靈和其他抗血小板藥物;而高出血風險或使用抗凝血劑者,需由醫師評估並和病人及其家屬和主要照顧者透過討論決定是否接受治療。
ATT 用藥考量,抗血栓藥物的個人化決策
根據共識,接受 ATT 治療病人若有需要使用抗凝血藥物時,有以下幾點臨床建議:
一、使用 ATT 的病人,若有需要使用靜脈抗凝血劑藥物或肌肉注射抗凝血劑(如肝素 heparin、 LMWH 等),由於尚無資料探討其腦出血風險,暫停 ATT 治療或許是合理的。
二、若有臨床狀況需長期使用口服抗凝血劑(如維他命 K 拮抗劑或 DOACs),可考慮停用 ATT 治療或評估出血風險及權衡優缺,進行個人化決策。
三、使用 ATT 的病人,若有需要使用抗凝血劑藥物,建議告知病人使用抗凝血劑的好處及相關腦出血風險,進行個人化決策。
ARIA 風險因子 APOE ε4 基因型要留心
然而,這項療法並非毫無風險,可能引發腦出血(ARIA-H)或腦水腫(ARIA-E)其發生與腦血管疾病,尤其是腦類澱粉血管病變(CAA)密切相關。
類澱粉相關成像異常包括腦水腫與腦出血,是 ATT 治療的主要風險,其發生與多項因素交織。腦類澱粉血管病變是最顯著的病理風險因子,因類澱粉蛋白沉積於腦血管壁,易導致微出血或腦水腫。此外,攜帶 APOE ε4 基因型的患者,尤其是同型基因者,因類澱粉蛋白沉積加劇,ARIA 風險較高。
藥物本身也扮演重要角色,高劑量抗類澱粉抗體或快速劑量調整可能增加 ARIA 發生率,而抗血小板或抗凝血劑的併用則可能進一步放大出血風險。患者若有腦微出血、淺表鐵質沉積或腦類澱粉血管病變相關炎症史,ARIA 風險也會顯著上升。影像學上,核磁共振顯示的多發性微出血或白質高訊號異常亦為重要警訊。因此,治療前需全面評估患者的基因、病史及影像學特徵,以確保 ATT 的安全應用。
參考資料:
1.台灣腦中風學會與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抗類澱粉蛋白抗體治療與腦血管疾病處置考量
2.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2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