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元和
藝術體現了生物基因的奧妙,一幅幅創作蘊藏深厚的知識,美的見識也透過知識的累積,展露無遺;這是一份上天給予生命最燦爛的禮物──生物與美麗的邂逅。
「一張圖勝過一千個文字,影像表達出來的訊息,它的震撼力與感染力,遠比發表 1000 篇文章還有價值。」這句話道出台大榮譽教授謝豐舟10年前在台大發起藝術與知識結合的起心動念。
「10年前,台灣大學開始一次 Renaissance(renaissance=rebirth)。不同於過去的一眛強調科技,校園裡人文思考逐漸受到重視,各種藝術活動此起彼落地出現在校園的各個角落。」謝豐舟指出。
時間倒回 2006 年,在謝豐舟教授的主導下,籌辦 3 屆的「杜鵑花生物醫學與神經科學影像競賽」,讓外界認識原來「神經科學」不只是研究疾病,它更可以是一種「美」。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在他的推動下有了更深層的意義。
2012 年,台大分子生醫影像競賽活動悄悄地開始,今年已邁入第 4 屆,透過競賽「影像」呈現你我身體觀,以科技、美學與人體三者的新關係,成功打造一件件生物藝術(Bio-art)的作品。
這背後的推手是台大醫學院醫療器材與醫學影像研究所教授曾文毅與台大名譽教授謝豐舟,帶領大家一起進入生物藝術的世界,以下是訪談內容。
Q:生物分子與藝術影像結合,從競賽中要傳達什麼?
曾文毅:利用影像的不同技術,包括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磁振造影 (MRI) 各式各樣的影像技術,去觀察分子層次、細胞層次與生命的現象,從觀察生命的過程中,意外發現結構與次序的美。透過擷取影像,可以深刻地了解生命現象背後的原理,不但有理性上的次序,還兼具美的呈現,真(真理)與美並存,同時表達出來。
Q:生物藝術 Bio-Art 在國際已被討論,生物與藝術的結合是什麼樣的概念?
曾文毅:生物與藝術確實是不同的兩個領域,以生物分子來看,如同謝豐舟教授所言,它是一門很硬、很科學、客觀、注重數據與分析的領域。藝術是很主觀、抽象、注重感覺的領域。人本來就存在感性與理性兩種天性,當我們在進行理性的研究時,會遇見感性的層次,因此,看似很理性地從事研究,但也很感性地去欣賞影像之美,過程不只是理性的知識取得,還能獲得藝術的滿足。看似很遙遠的兩個領域,原來也可以和諧、混和並存。
Q:人體生物學與藝術結合發展在學界扮演的角色?
曾文毅:10年前,謝豐舟教授在台大校園發起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活動,2011年開始由台大分子生醫影像中心承接舉辦影像競賽暨展覽活動,活動的動機很單純,如同從事攝影工作的人透過攝影呈現大自然的美或人物的美,而我們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也希望能透過影像,把生物分子層次的美呈現出來。分子層次呈現出來的美是我們感官經驗從來沒有感受過。
你所看到的圖像都是原來細胞分子原來的結構,圖片盡量呈現原貌而不經過人工修飾,為了把細胞或分子原來的功能表現出來,我們會利用染色去強調它。
Q:藝術呈現更能夠把生物分子領域發揮淋漓盡致?
曾文毅:沒錯,這如同謝豐舟教授所言一張圖勝過1000個文字,一張圖可以傳遞很多訊息,它的影響力很大,科學發現若能以一張圖說明研究的發現,圖也透過各式各樣的表現,呈現出一種美,那麼,這張圖就發揮了淋漓盡致。
Q:Bio-Art 未來有沒有可能市場化?
曾文毅:有可能,已有紡織廠商與我們接觸,希望將影像的圖製作成圍巾、衣服等商品,這些圖樣都是天然的,人設計不出來的,宛如天上掉下來的圖騰。不過,技術上會有些瓶頸,未來還可結合染印技術與專家等共同突破解析度的技術問題。
謝豐舟:過去,有很多我的高中同學看到我的畫作,他們發現台灣製作很多功能布,但沒有好的圖騰可以印,所以都只能做代工,自從看到我在台大的畫作具有本土味,最後做了一系列以我繪畫的圖樣製做了絲巾。
其實,我們的學生可以結合想法,加上初步設計的概念,並挑選很好的圖像素材,未來可以建置有台大的圖庫,供業界使用,生物結合藝術的作品就會成為未來產業合作的來源素材。
設計師怎會去看顯微鏡裡的東西,因此,我們希望籌辦設計基本概念的課程,一方面提供專業人士新素材,一方面給對有設計興趣的學生,訓練他們成為設計人才。未來也可以透過實作並採用授權費用的合作方式。我們並非要訓練學生為專業紡織設計師,但培訓學生掌握一些設計要領也不是那麼難。美感的經驗就是去激發學生的動機,培養他們發揮創意,腦子是有無限的可能性。
Q:透過影像展覽,推動藝術與生物的結合,最挑戰面向?
曾文毅:最大挑戰是創意方面,國際上的作品這方面都比我們的學生還高,我們的學生在藝術創作上的訓練不足,學生在台灣這塊土地,藝術上的涵養與滋養因此並沒有那麼豐富。從學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們在藝術的涵養,國內確實與國外有些差距。
未來,我們可以透過設計課程的安排與訓練,一方面鼓勵學生繼續投稿,一方面也藉由課程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藝術知識與原則,以及如何將藝術概念作有創意的應用。
若進一步從圖像的呈現來看,可以說我們還差一層的地方是,我們的學生常常擷取影像後,圖片給人感覺很美,但發表出來後,往往是美的內容跟學生研究的背後真理或知識是沒有連結的。
舉一個我過去從事心臟的研究為例,心臟肌肉的纖維為何有效率發揮幫浦的作用,結果觀察肌肉纖維是一個很有次序的排列,而次序排列呈現的美,原來背後目的是讓幫浦功能發揮最有效,換句話說,大自然都有它的原理跟設計,你看到美的部分,其實背後也有其功能的存在。
Q:舉辦多次的影像的競賽與展覽,最驕傲的部分?
曾文毅:最驕傲的是學生發表的動機值得肯定。每一年的舉辦都有一群學生踴躍參加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活動,這令我相當感動。這表示學生們體會到除了追求科學的研究外,還有追求美的呈現,兩者是一樣重要的。
其實一個人不要太封閉,尤其是台大的學生與教授,研究做太深了,會只顧他自己的領域,因為這個活動,讓他們跳出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美的世界,視野會變開闊,素養也會變寬闊。
2016 影像競賽優勝作品 三月聚
參賽者:呂曉鈴
實驗性:Leica 共軛焦顯微鏡拍攝蚜蟲胚胎。生殖細胞、共生菌、核酸、細胞骨架與自發螢光以黃、綠、藍、紅與靛色作標的。 藝術性:三月初開的油桐如雪花紛飛,淡雅的花瓣充盈在情人的邂逅中,象徵著相聚的皎潔身影,擁抱這迷人的桐顏悸動。
優選作品 孔雀
參賽者:陳俞安
實驗性:in vitro random 分化 iPSCs,並以免疫螢光染色標記分化成外胚層的幹細胞,β111 tubulin(綠光),nucleus(藍光),以 NIKON TE2000 拍攝。
後製補述:細胞影像去背後,以複製及調整對比拼貼出孔雀的意象。
藝術性:幹細胞的分化猶如孔雀的羽翼,以縝密的系統層層堆疊出複雜而精密的個體。
優選作品 初生璀璨
參賽者:李意涵
實驗性:於解剖的顯微鏡下所觀察之雞胚約 stage12,此主要觀察胚胎之神經管,然而此胚胎最特別的是他是頭部相連之雙胞胎。藝術性:生命最美往往在於他的出其不意,有誰想過在黃澄澄的蛋黃中,正掀起一波史詩般的革命,無須宣揚的靜靜醞釀著,只為在你無意間一瞥而絢爛一季。
曾文毅 Profile
經歷:
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療器材與醫學影像研究所專任教授
臺灣大學分子生醫影像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光電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專任教授
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學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核子工程系放射科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學士後醫學系醫學士
國立清華大學 核子工程學系學士
謝豐舟 Profile
經歷:
臺灣大學榮譽教授
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婦產科教授
國防醫學大學婦產科兼任教授
成功大學婦產科兼任教授學歷:
台大醫學院醫科畢業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