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技界年度趨勢盛會北美生技展(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2025)於美國時間 6 月 18 日,舉行一場由 Bloom Science 董事長暨 BIO/麻省理工學院/Voyager Therapeutics 董事會成員 Grace E. Colón 主持,攜手 Ventyx Biosciences/Lila Biologics 董事長暨 Janux Therapeutics 董事 Sheila Gujrathi、Neurvati Neurosciences 董事長 Deborah Dunsire 與 Stealth BioTherapeutics 執行長、總裁暨董事會成員 Reenie McCarthy 的論壇:「不確定時代下新創公司的生存策略:頂尖執行長公開心法」(Strategies for Emerging Companies in Uncertain Times: Leading CEOs Spill the Tea),基因線上走訪現場,分享在這個生技產業喜憂參半的時代該如何掌舵前行。
最壞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好的時代
「我們正處於生技產業最壞的時代,但也可能是最好的時代,」Deborah Dunsire 表示。從資金困境、法規壓力,到新藥早期開發被政府政策冷落,這些都令新創公司備感壓力。然而從另一角度觀之,當代生命科學技術的突破卻從未停歇,從 RNA 技術、基因療法到小分子藥物,都蘊含讓產業蛻變的潛力。
她指出,相較於過去的週期性低谷,以她的經驗認為這波「生技寒冬」格外漫長,加諸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與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面臨預算壓縮,導致學術界無法有效輸出技術至業界,長此以往恐將影響產業生態。「『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前所未見的警訊。」她坦言。
山不轉路轉的新創生存術:專注主力靈活融資與策略轉型
「現在的融資環境非常嚴峻,這是一場耐力賽,」Sheila Gujrathi 曾在多家生技企業擔任要職,她憶起 2007 至 2010 年那段也曾陷入低迷的募資期,「那時我花了 18 個月才成功募得 B 輪資金」。如今的情況更加棘手,雖然私募市場仍有資金進場,但投資人態度普遍保守,多數不願承擔領投風險(lead investor risk),導致融資流程拉長,資金流動緩慢。
對此,Reni Brandt 指出,隨著資金回收機會銳減、併購放緩,許多基金面臨資產配置失衡的壓力,在公募與私募投資之間難以權衡;就連如晨興創投(Morningside Ventures)如今也不得不對旗下投資案做出取捨。「有些公司支持我們多年,但不得不停止,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她坦言。
面對資金窘境,講者們強調三項關鍵策略:
- 集中資源於主力產品:例如新創公司將產品管線從三項縮減至一項,專注最具潛力的研發項目。
- 尋求非傳統資金來源:如家族基金、地區性補助(如加州再生醫學研究所(CIRM)資助計畫)、跨國合作,甚至讓委託研究機構(CRO)共同投資。
- 提早與大型藥廠洽談合作:例如與策略型製藥公司在早期展開聯合開發,替代過往快速 IPO 的模式。
Sheila Gujrathi 不諱言:「我們正處於必需重拾初衷的此刻——回歸精實專注本心,追求對病患與股東都有實質貢獻的真正價值。」
美國法規困境突圍三要素,簡化、明確、更透明
除了資金,法規的不確定性亦成為產業焦點。Reenie McCarthy 坦言,Stealth Biotherapeutics 近期針對超罕見疾病巴氏症候群(Barth Syndrome)的藥物申請便遭遇困境:儘管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外部諮詢委員會票數 6:1 的支持,最終仍收到完整回覆函(CRL),要求重新申請,卻未言明需補充新資料。
Deborah Dunsire 分析:「現在產業面臨 FDA 人力短缺問題,儘管審查部門未被裁撤,但許多資深審查員選擇離職,使得判斷標準不一且缺乏溝通管道。」「有時公司需要向更高層反映問題,但目前路徑不明,風險轉嫁給公司的狀況可能會更避無可避。」
Grace Colón 則提出急需推動的三大改革重點,幫助產業突圍美國法規困境:
- 簡化 IND 起始門檻:減少臨床前毒理要求,讓美國回到與澳洲、中國等國競爭「進入臨床速度」的同一起跑線。
- 明確單一關鍵臨床試驗(Single Pivotal Trial)的標準:建立有依據且客觀的審查加速通道。
- 強化審查透明與溝通:從視訊露面與非正式會議等基本面開始著手,建立信任與效率。
講者們強調與 FDA 對話的重要性,透過非正式溝通機制與業界倡議等方式,讓監管單位理解研發的實際難處。「只有把話說出口,才能啟動改革。」Reenie McCarthy 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