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 10 日,美國《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通過,此舉可能對生物技術和製藥產業產生廣泛影響,尤其是對依賴美國市場和供應鏈的臺灣生技製藥業來說,這項立法可能帶來的挑戰和機會不容忽視,本篇將探討其潛在影響。
延伸閱讀:美國《生物安全法案》 重塑商業合作與供應鏈 設立關鍵技術護城河對臺灣生技產業影響
美國《生物安全法案》主要針對與外國對手國家(如中國、俄羅斯、北韓、伊朗)相關的生物技術公司,限制這些公司與美國政府的合作、資金往來與供應鏈參與。儘管臺灣並非該法案的主要目標,但由於臺灣在亞洲生物技術產業中具有重要地位,與全球供應鏈密切聯繫,因此可能會受到間接影響。
供應鏈的重新配置
該法案強調保護美國的生物技術供應鏈,防止其被外國勢力(特別是中國)利用。由於臺灣的生技製藥產業與全球供應鏈密不可分,尤其是許多臺灣公司可能涉及到與中國公司或中國供應商的合作,這使得臺灣必須重新審視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定位與依賴性。
如果美國加強對來自中國的生物技術供應鏈的審查,臺灣企業可能需要更加謹慎地選擇合作夥伴,特別是在美國市場的相關項目中,避免捲入潛在的供應鏈風險。這可能導致臺灣公司在供應鏈上做出調整,以確保合規性並避免受到美國的制裁或限制。
臺美市場關係加強
美國《生物安全法案》要求加強對國家安全威脅公司的限制,這提高臺企與美國市場合作的機會。臺灣生技製藥業以其高品質的研發能力、先進的製造技術和完善的法規合規性著稱,並且不在美國的外國對手名單中。因此,臺灣有機會在美國市場上取代一些中國公司或其他受到限制的公司,從而擴大其市場佔有率。
此外,臺灣公司若能與美國公司合作或設立更多的共同研發項目,將進一步鞏固雙邊產業關係,提升臺灣在全球生技製藥市場中的地位。
對臺灣製藥業潛在風險
藥品供應鏈風險
美國《生物安全法案》將重塑美國的藥品供應鏈,這可能對臺灣製藥企業的供應鏈穩定性產生一定影響。若美國限制或禁止與中國生產的原料藥品(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API)的進口,這可能會增加臺灣製藥公司在獲取原料藥品上的挑戰,特別是那些依賴中國生產的企業。
這可能促使臺灣企業進行供應鏈多元化,探索其他供應來源,包括增加本地生產能力或從其他亞洲國家如印度進口原料藥品,從而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成本上升與合規挑戰
隨著法案對生物技術產品及服務的嚴格合規要求,臺灣企業在與美國企業進行合作時可能面臨更高的合規成本。特別是在資料保護和供應鏈透明度的要求上,臺灣企業需要加強其合規體系,以符合美國新法案的規範,這可能會導致運營成本上升。
臺灣企業需要對美國的法律及市場要求保持高度敏感,特別是在參與與美國有關的合同、合作或是使用可能涉及外國對手的技術時,確保所有業務行為符合《生物安全法案》下的新規範。
臺灣應對策略與未來機會
強化法規合規與國際合作
臺灣企業應該立即強化其法規合規能力,特別是在數據保護和供應鏈監控方面,以確保其業務在美國《生物安全法案》下不會受到限制。這不僅是對企業風險的減少,也是提升其在美國及全球市場競爭力的重要策略。
此外,臺灣應積極促進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雙邊合作,深化技術交流與投資合作,進一步擴大其在全球生物技術市場中的影響力。透過強化與美國的關係,臺灣能夠鞏固其作為亞洲生技製藥中心的地位,並在全球供應鏈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加速創新與研發
美國《生物安全法案》對外國對手公司提出限制,這可能促使臺灣企業進一步專注於創新與研發。臺灣的生物技術和製藥公司可以利用其強大的研發基礎,在基因技術、創新藥物、疫苗及生物製劑等領域進行更多突破,以提升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
透過增加對創新技術的投資,臺灣有機會在未來全球生物技術和製藥市場中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並有助於降低對其他國家技術或供應鏈的依賴。
供應鏈重塑與鞏固、強化法規合規能力
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的通過,對臺灣生技製藥產業既帶來挑戰,也提供新的契機。隨著美國加強對外國對手公司的限制,臺灣企業需要在全球供應鏈重塑的過程中謹慎應對,並強化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合作。臺灣的生技製藥業若能利用這次契機,提升法規合規能力並加強創新,將有助於確保其在全球生物技術市場中的長期競爭力。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