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後人類不健康時間增加 8.4 個月,台灣精準醫療如何直球對決?

0

2020 BTC 第 2 日(9/2)以「精準健康翻轉產業創新」為題如火如荼展開,會議邀請安克生醫副董事長暨總經理李伊俐、農委會副主任委員陳駿季、經濟部技術處副處長林德生經驗分享,從生醫新創、農委會、經濟部三面向觀察台灣精準健康的研發進程與實際挑戰。

生醫新創建議:將 AI 智慧醫材納入健保

2017 年 BTC 將醫療 AI 納入會議討論,由於 AI 的技術優勢,近幾年其也成為醫界加速研發應用的目標之一。李伊俐副董事長觀察到,產官學比較關注醫療 AI 法規與科研兩大面向,然而當產品實際落地,企業勢必得注意到醫療 AI 在臨床場域與行銷上的表現,舉例來說,醫生是否信賴或習慣使用產品,醫療 AI 是否涵蓋保險給付,產品於全球的行銷是否有做到位,而這些都是目前較少被關注到卻十分重要的部分。

安克生醫副董事長暨總經理李伊俐

李副董表示安克生醫致力於研發超音波影像 AI,成為第一個獲美國 FDA 核准超音波電腦輔助診斷的醫材新創企業。另外,她也指出,台灣在國際上擁有生醫優勢與機會,包含優秀的科研人才、專業的國際醫材法規團隊,於研究數據上台灣也具備完整的臨床研究計畫和資料庫的可近性。

不過,基於新創的背景,她建議台灣政府可以獎勵台灣醫院使用取得 FDA、TFDA 認證的台灣醫材,並且將 AI 智慧醫材納入健保的範圍,方便推廣國際。第二,過去台灣健保資料庫僅開放給學研單位,企業要獲得數據只能單獨申請,若能暢通台灣企業獲取數據的方便性,將加速產品研發的進程。最後,出於開發成本高昂的理由,她也希望台灣推動生醫的產學合作,讓學界將研究交予業界進行開發,如此一來不僅學界省下一定資源能去執行其他研究,於產業面也能活化生醫生態系,創造產值以回饋社會。

農業怎麼精準化疾病治療?

科技開始智慧化農業,農夫不一定要彎腰檢查農作物,也能透過感測器確認。而智慧農業與生醫技術高度相關,舉凡基因改造食品、蚊蟲基因庫檢測與防治等,跨界合作案例無以計數。陳駿季副主委舉例,台灣已有生技公司與農民合作,透過建立農業基因庫,讓 AI 挑選、學習控制疾病的基因組成,進而開發新品種,提升農民產能。另外,目前也有 App 能讓農民將害蟲拍照上傳資料庫,App 將依照害蟲的基因體提供防治建議,達到迅速解決問題的成果。

農委會副主任委員陳駿季

陳副主委強調,未來農產品將有機會成為一種醫療醫材。藉由標記不同食品中的保健特性,例如抗癌、調節血糖功能,將之進行基因編碼,即可使民眾吃得更健康,做到更精準的治療。除了食品之外,地球上生物體的特性也可作為未來醫材開發的關鍵一環,例如蠶絲擁有優良的生長因子,將可作為慢性傷口的專用敷料,或能使用豬骨頭去創造牙科或骨科的臨床生醫材料等,成效相比傳統醫材來得好。

過去 7 年醫療大數據增加 1412%,精準醫療前景可期

台灣預計於 2025 年走入超高齡社會,精準醫療的需求勢必直線成長。根據林德生副處長統計數據指出,2020 年至 2030 年,人類的平均餘命增加 2.2 歲,但若將健康餘命納入考量,將可看出人類十年後的不健康時間增加了 8.4 個月。不只如此,回顧 2013 年的醫療數據量會發現,過去 7 年間醫療領域的大數據數量提升了 1412%。

經濟部技術處副處長林德生

為了因應未來精準醫療的龐大需求,林副處長提出 3 個建議。第一,醫療數據需進行資料整理、清洗與整合,其實精準醫療所需的數據來源中,臨床資料只佔了 15% 並非主要,此外還得搭配 Biobank data 組學數據與遠距照護、個人因素等組成的生活型態數據( Lifestyle data)。第二,台灣目前在基因定序、伴隨式診斷、生物資訊分析上尚未技術自主,若要在台灣建構在地精準醫療產業鏈,最好不要過度受制於人。第三,台灣應整合各界服務,打造全面的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這將是未來精準醫療的重點商機。台灣擁有強勁的研發能源,搭配領先全球的 ICT 與半導體技術,進入精準醫療容易且適合,但若要從內需市場打入國際,台灣還需要更多努力與人才、技術培育,更要建立醫療資料經濟的新模式。

延伸閱讀:台灣精準醫療下一步!仿造台積電模式,促成醫院、科技業事業整合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