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的團隊指出常見化療藥物的毒性可能將會遺傳給癌症倖存者的子孫,此結果於日前刊登於 iScience 期刊中,為第一個指出致癌性可能會遺傳至第三代的研究。
透過 RNA 標靶策略修復神經系統基因突變,有望治療 ALS、失智!(基因線上國際版)第二、三代大鼠致病率、表觀遺傳學皆有變化
研究團隊首先讓一組年輕的雄性大鼠接受抗癌藥 ifosfamide 注射長達三天,以模擬在青春期罹癌的少年接受化療的情形,接著再讓大鼠與未接觸過藥物的雌性大鼠交配,並讓其後代再與另一組同樣未暴露於藥物的雌性大鼠交配。實驗結果顯示,第二代相較於已接觸藥物的第一代,其青春期延遲,腎臟、睪丸等器官的發病率更高;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發現第二代評估風險的能力降低。
由於先前的文獻顯示,個體在發育過程中接觸的有毒物質會產生表觀遺傳學( epigenomes)變化,並可透過精子或卵子延續給下一代。因此,本研究還進一步分析了未接觸藥物大鼠後代的表觀遺傳學,並發現其表現與接觸過抗癌藥大鼠的遺傳表現有關,顯示其負面作用是透過遺傳延續而得。
根據此結果,研究團隊建議癌症患者在進行化療前可考慮冷凍保存生殖細胞。目前該團隊正針對青春期罹癌患者進行臨床人體研究,以了解化療對於生育能力、晚年致病的影響,讓未來對即將接受化療的患者,能更詳細說明使用藥物後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進而可早期預防、訂定治療策略。
延伸閱讀:淺談頭頸癌治療:光免疫療法「照亮」癌症療法的未來參考資料:
1. https://news.wsu.edu/press-release/2022/11/28/chemotherapy-could-increase-disease-susceptibility-in-future-generations/
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9004222018429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