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X 2025 專題演講:鴻海劉揚偉談從製造巨頭到 AI 革新者的智慧轉型之路

0

20 日的 COMPUTEX 2025 主題演講上,鴻海科技集團(Hon Hai Technology Group,亦稱富士康 Foxconn)首次登上該展會的主舞台,由董事長劉揚偉(Young Liu)親自揭示企業如何透過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重新定義製造業的本質。這場演說不只是科技發展的成果展示,更是一場 AI 製造革命的藍圖分享。

鴻海「AI 工廠」願景:從數位孿生到智慧實體生產

劉揚偉回顧整個轉型的起點,源自約一年半前與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於 HHTD23 會議的一次會面,一幅手繪圖觸發了對「AI 工廠」(AI Factory)的想像。這個構想發展成鴻海的「Genesis」計畫——一個融合 AI 代理人、數位孿生(Digital Twin)與Omniverse模擬訓練機制的智慧製造平台。

鴻海的 AI 工廠架構包含三種工廠模型:實體工廠(Physical Factory)、Omniverse 數位孿生工廠,以及 AI 工廠。這三者緊密結合,前兩者負責資料收集與模型訓練,最後才落實在實體工廠之上。這不僅縮短產品開發週期,更提升生產效率超過 10%。

透過 NVIDIA Omniverse 平台模擬數百萬次的訓練,鴻海也開發出下一代機器人,稱為「物理 AI」(Physical AI),這些機器人無需人工介入便可自主執行複雜任務。Genesis 計畫進一步整合創新應用、AI 模型代幣庫(Token Repositories)與強化的技術堆疊(Tech Stack),展現鴻海進軍 AI 製造時代的決心。

智慧電動車(Smart EV)與智慧城市(Smart City):鴻海的三大平台布局

除了AI工廠,鴻海也將重心擴展至智慧電動車(Smart Electric Vehicles, Smart EV)與智慧城市(Smart City)建設。首款商品化產品「Ebus」智慧電動巴士已於高雄上路,並透過感測器收集大量街道資料。鴻海察覺各種智慧應用系統(如智慧交通、醫療、校園、建築)彼此分隔運作,因此計畫建構一個統一的平台,打破資訊孤島,實現數據與知識共享。

該智慧城市平台目前已在台灣數個城市展開實證,並預計未來一年可全面展示其效益。鴻海也提出「3+3+3」的新策略:三大核心平台 — 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加上三項基礎設施,包括 Foxbrain 模型、大型資料中心,以及完整的AI軟硬體堆疊;最終連結三大發展方向 — 模型演化城市運算全球生產力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鴻海與日本三菱(Mitsubishi)合作,將共同推出以鴻海參考設計為基礎的智慧電動車,協助 OEM 客戶省去約 80% 的開發工作,進一步縮短上市時間(Time-to-Market)與降低成本(Time-to-Cost)。

Foxbrain 與 AI 計算中心:打造 AI 基礎建設與產業生態系

為支援上述三大平台,鴻海打造專屬的 AI 基礎模型「Foxbrain」,此模型專為推理任務(Reasoning)優化,聚焦在智慧製造、電動車與城市管理等專業領域,並計畫開源釋出,與全球開發者共創 AI 應用價值。Foxbrain 目前基於開源模型如 LLaMA 3 與 4 進行訓練,資料來源則包含鴻海自有數據中心。

這一切運算需求將由鴻海即將建置的 AI 數據中心支撐。首座「NCP AI 數據中心」目標達成100 百萬瓦(Megawatt)電力規模,並分階段於台灣高雄與其他地區設置。這些數據中心預計成為 AI 工廠的核心,提供源源不絕的計算能量,支援智慧平台的即時決策與模型演化。

演講最後,劉揚偉指出一項關鍵社會觀察: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低 GDP 勞動力」逐漸枯竭。傳統解法如外包與引進外籍勞工已引發社會問題,AI 與機器人(Robotics)結合將成為新解方。透過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與智慧機器人,自動填補勞動缺口,解放人力資源,這也是所有先進國家亟需關注的議題。

這場演講不僅展現了鴻海如何透過 AI 改變世界,更呈現一間傳統製造業者對未來的深刻洞察與雄心壯志。當「AI 工廠」逐步落地,鴻海或將成為全球 AI 製造的領航者,不再只是世界的工廠,而是智慧經濟的策源地。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