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臺灣迎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新一波流行,確診人數、重症與死亡案例同步攀升,並導致快篩試劑一度供不應求。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自 5 月 4 日至 10 日,全臺因新冠確診而前往門急診就醫的人次高達 9,978 人次,已連續五週呈現上升趨勢。面對這一波迅速升溫的疫情,衛福部與疾管署專家普遍預估,臺灣可能在 6 月迎來此次疫情的最高峰。
疫情連續五週上升,6 月恐達高峰
病毒變異加劇感冒化:臨床觀察顯示,新一波流行的變異株(如 JN.1、LP.8.1.、NB.1.8.1等)在症狀表現上更加接近一般感冒或流感,導致早期診斷難度提升。疫苗接種率偏低:本季 JN.1 疫苗接種率不如預期,尤其在中高齡、高風險族群之間的覆蓋率明顯不足,為重症與死亡案例帶來更大風險。兒童就診人次增幅最大,小兒科門診觀察到 5 至 19 歲青少年因輕微症狀也急於就醫,推升整體門診壓力。
面對流行趨勢醫界指出,雖然大部分患者可於 3 至 5 天內順利康復,但重症與死亡案例卻集中出現在未接種最新疫苗的族群,尤其以 65 歲以上長者與慢性病患者居多,風險不容小覷。
臨床觀察症狀多變易誤判,兒科案例應多加留意
多家醫療機構指出,這波疫情在孩童身上表現尤為多變,家長往往誤將新冠當作普通感冒或腸胃炎。以下為臨床上常見的幾種誤判情境:
類感冒症狀:部分低齡患者僅出現輕微咳嗽、流鼻水、微燒等,極易被家長誤認為是季節性感冒,延誤快篩與醫療介入。
類流感表現:另有患者同時合併頭痛、肌肉痠痛、喉嚨痛,搭配全身倦怠,與流感高度重疊,建議家長見異狀應儘早快篩。
疑似腸胃炎:更有少數孩童初期主要以噁心、嘔吐、腹痛為主訴,甚至被診斷為腸胃炎,但後續卻驗出快篩陽性,顯示新冠也可能以腸胃症狀為首發。
重症警訊與高風險族群掌握4大徵兆,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儘管多數兒童與年輕成人在適當治療下可迅速康復,但臨床上仍不乏重症或危及生命的個案。根據疾管署與多家醫院的共同觀察,以下重症警訊是家長與醫護人員必須緊盯的指標:
退燒後持續精神不佳:體溫雖降至正常範圍,但孩子仍無力活動,出現胸悶、呼吸急促或心悸感。
持續性嘔吐、劇烈頭痛或腹痛:若症狀超過6至12小時未緩解,意味可能已開始出現全身性或中樞神經系統的併發症。
超過12小時無法進食或排尿:脫水與代謝異常風險大增,需要立即醫療干預。
抽搐、昏睡、意識混亂、嘴唇發紫:顯示可能出現中樞神經受累或嚴重缺氧狀態,必須立即送往加護病房救治。
在重症與死亡案例中,超過 95% 的患者未接種最新 JN.1 疫苗,顯示疫苗對預防重症具有關鍵保護作用。
快篩試劑缺口,政府表示存貨充足勿憂
隨著疫情快速升溫,家用快篩試劑需求也迅速攀升,不少民眾反映已在藥局、超商間輾轉多次,仍然買不到。為此主管機關強調已因應相關情勢妥善應對。
全國庫存盤點:截至今日,主管機關已盤點家用快篩試劑約存量五萬劑,同時與主要廠商協調加緊生產。
免費發放機制:自 5 月 6 日起,透過藥師公會於全台 4,500 家健保特約藥局提供免費家用快篩試劑,符合資格者可憑健保卡領取,降低民眾負擔。
多元通路備貨:食藥署要求四大超商以及各大連鎖藥局優先備貨,並由地方衛生局擔任協調窗口,確保物流暢通。
防疫儲備動用:考量未來可能需求高峰,政府已研擬動用中央防疫儲備倉庫,以備不時之需。
參考資料:
1.https://www.mohw.gov.tw/cp-7178-82519-1.html
2.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cid=4&id=t623574
3.https://www.mohw.gov.tw/cp-16-786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