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領域的獨立思考:中國原創腫瘤藥物帶領中國走出自我特色

0

9 月 21 日上午的新聞發佈會中,馬軍教授表示,中國腫瘤發病率高,因此預防與治療腫瘤相當重要,因此未來希望中國腫瘤藥物及國外進口新藥可全面免稅,讓民眾能接受也可負擔得起全球最好的醫療。

由左至右為:CSCO秘書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郭軍教授,CSCO副理事長、北大國際醫院 梁軍教授,CSCO副理事長、哈爾濱血液腫瘤研究所 馬軍教授,北京市希思科臨床腫瘤學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朱軍教授,CSCO常務理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張力教授

馬教授也提到,今年6月5日前進入中國的國產藥或進口藥都可進入醫保談判,同時監管單位也會加速審核;另外,在生物相似藥的部分,為確保病人安全用藥,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完善國家基本藥物製度的意見》裡,對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優先錄用納入基本藥物目錄,鼓勵醫療機構優先採購和使用;再者,腫瘤治療的創新藥物方面,也希望在中國販售的價格能壓低,讓更多民眾受惠,所以CSCO專家致力推動國外藥品快速進入中國,以創新藥為主,仿製藥為輔,讓臨床醫師有更多武器,也為腫瘤患者迎來新的春天。

智慧醫療是必然,人機聯手值得期待

梁軍教授提到,此次大會另一亮點是「腫瘤智慧醫療專場」,現場齊聚產官學研的專家代表,共同探討智慧醫療在未來扮演的角色。在大數據及互聯網的時代,單靠人工難消化大量資訊來解決問題,所以需要人工智慧的輔助,以及包含IT專家、臨床專家及從事智慧醫療相關的人員互相合作。然而,目前 IBM的 Watson仍是初級版,醫療診斷仍是以人工為主,難以趕不上龐大的臨床需求,因此智慧醫療是必然趨勢,相信「人機聯手」在未來醫療診斷上會帶來很大的革新。

中國免疫治療的獨立思考

除了智慧醫療專場備受矚目,免疫腫瘤專場也十分熱門,昨(20)日上午南開大學的曹雪濤教授暢談腫瘤免疫治療及其應用新進展,特別提出中國應該要有自己的思路和作法,並強調原創研究的重要性,對此,郭軍教授表示,中國目前免疫治療已經有原創研究,並推出全球第一個粘膜黑色素瘤的臨床試驗,原創臨床試驗正在起步階段,但已與過去總是借鑑國外研究相比,跨出了新的一步。

朱軍教授表示,對抗腫瘤進入了春天,代表秋天不遠矣,即將來到收穫的季節,中國已研發許多新藥和新方法,不斷提供患者新的治療方案。但他也提醒,創新發展也有許多挑戰,在相關規範的修訂須以為「臨床和患者服務為核心」,抱持科學精神持續努力,提出中國新藥臨床試驗數據,促進醫學發展,造福更多病患。

張力教授則指出,世界各地的腫瘤類型多有不同,例如膽管癌和鼻咽癌為中國特有,因此如何利用特色癌腫對癌症研究與應用至關重要;再者,除了進口藥,目前有許多國產藥的企業在成長,為中國特色腫瘤貢獻良多,如何應用上述資源考驗著中國腫瘤研究者的智慧,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才能為中國患者帶來真正的幫助。

借鑒歷史,才能展望未來

今天的議程有不少亮點,如「CDE中國原創抗腫瘤藥專題論壇」中,藉由探討美國 FDA 對創新藥物臨床試驗規範的演進,提出中國在創新藥物上的發展上,應建立以患者為核心的研發思考與計畫,自主研發和善用科學工具,並加強全生命週期的管理;同時,也針對中國三種原創藥物:鹽酸安羅替尼(anlotinib hydrochloride,安羅替尼),呋喹替尼(fruquintinib),吡咯替尼(pyrotinib)的臨床試驗審核進行討論。國際學術專場「CSCO-AACR Symposium」中,史丹佛大學的 Dean W. Felsher 博士提到致癌基因 Myc 可作為免疫治療成效評估的理想生物標記,並可望透過調控 Myc 基因的下游蛋白表現以治療癌症;郭軍教授則發表中國黑色素瘤治療的現況,也指出黑色素瘤在人種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而中國在黑色素瘤的治療仍有進步空間。更多後續報導敬請期待基因線上!

文 / Jane Lee
審稿 / Thomas Huang

延伸閱讀:2018 CSCO 盛大開幕:全力推進臨床研究 譜出癌症治療新篇章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