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金根獎」產業科技論壇中,陳一平開宗明義地指出:「人工智慧(AI)對社會的改變,其實就是經濟的改變」,進而將人類社會目前所面臨的 AI 變局,拉回到 1930 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提出的技術性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概念。

科技進化的十字路口:從凱因斯預言到傑文斯悖論
凱因斯在〈我們的孫輩經濟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這篇論文中預言,隨著節約勞動力的技術發展,將有越來越多人失去工作,尤其是缺乏專業技能的普通人,在機器取代人類的情況下,將無所適從。
陳一平提到,這預言的時間點是 1930 年,凱因斯預測這個狀況將在 100 年內出現,也就是 2031 年,「現在剩沒幾年了,大家自己想一想,會不會實現?」
然而,歷史並不只是單線前進的。陳一平接著引入「傑文斯悖論」(Jevons Paradox),這個由英國經濟學家威廉·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於 19 世紀提出的理論,主張當技術提升使用效率時,反而會增加整體的資源消耗。他舉 Uber Eats 為例,傳統外送工作可能每天只需兩趟,如今卻可能變成三十趟。「科技讓人變得更累」,這反映的是即使工作形式改變了,但壓力與勞動量卻不減反增。
這種情況讓人陷入一種技術驅動下的焦慮:我們以為科技會解放我們,結果卻是讓我們更加疲憊。
藝術與人工智慧:當機器人成為舞台上的主角
陳一平的演講不僅限於經濟理論,更深入談及藝術與人文領域如何在 AI 時代中被重構。他談到了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四重奏演出,觀眾乍看之下或許以為是年輕女孩演奏的表演,實則整場表演是由機器人所執行。這些機器人根據精密的電力配置與通訊技術,以非傳統的座位方式擺放,無需像人類演奏者一樣考量彼此間的聲音同步與空間配置。即便如此,演奏出來的音樂依舊完美。
這一點震撼了許多音樂家。陳一平直言:「每次表演這個,都會有音樂家說我們是外行,因為我們的機器人不是用傳統方式演奏」。他所要表達的重點是——當新科技登場,舊有的規則將被打破,甚至被徹底改寫。
接著,他又談到插畫領域的轉變。從一開始他親自繪製插畫並領取稿費,到如今AI可以瞬間生成數千張畫作,他感嘆:「我怎麼畫都畫不過它」。然而他並未就此退縮,而是選擇與AI協作,將AI的創作作為草圖,再進行人為修改。這種「擴增智慧」(Augmented Intelligence)概念正是人類應對AI取代風險的解方:不是被取代,而是善用它,放大自己的能力。
「如果 AI 做完你就交出去,那叫自動化(Automation);但如果你能加以改寫,使它變成你的創作,那就是擴增(Augmentation)。」這段話簡單卻意涵深遠,也正是他面對 AI 世代所選擇的態度。
AI 治理與倫理:未來世界的難題與可能性
當演講步入終章,陳一平談到了更深層的問題 — 人工智慧如何重塑社會治理與倫理框架。他舉出川普(Donald Trump)與馬斯克(Elon Musk)合作處理美國政府財政的例子,說明當 AI 介入資訊處理與治理決策,效率將呈現指數級成長。他描述馬斯克利用旗下的 AI 工具「Grok3」搜尋資料庫,一週內就將美國國務院的財務狀況徹底清理,這對於一個龐大官僚體系來說是前所未聞的效率。
「如果你開始用AI來治理,那整個結果就完全不同了。」這句話不僅是對政府治理的評論,更是對未來世界可能樣貌的預言。
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倫理與道德的挑戰。他提及過去科學家在發明原子彈後陷入深深自省,如今 AI 的力量同樣令人膽寒。他問道:「AI 如果發展出與人類相似的意識,它是否也有權結婚?」又或者,「它能不能成為一種新的物種?」
這些問題已非科幻小說的題材,而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思考的現實。當高中生就可以藉由 NVIDIA 的 Jetson Nano 進行 AI 訓練,這樣的技術民主化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破壞或重塑世界。
「我們要人權,也想要 AI 有權利;那這樣我們還是主宰者嗎?」他留下這樣的問題作為結尾,既令人反思,也充滿哲學重量。
進化,不是被取代,而是推著你往前走
陳一平以人類演化史為框架,重新定義「進化」的意涵。他援引以色列歷史學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人類大歷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強調人類得以主宰地球,是因為我們能夠創造並傳播「抽象的故事」(abstract stories)。如今,AI 已經開始具備這種能力,甚至可能超越人類。
「你如果跟不上,你再聰明也會變成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他以這句話總結 AI 時代的進化觀:不是誰更聰明,而是誰能夠持續適應、進化。
陳一平的演講不只是科技趨勢的解析,更是對未來人文與社會秩序的思辨。他語氣輕鬆、措辭帶著些許口語化,但每一句話背後都蘊含深層的觀察與警示。在人工智慧席捲而來的時代,我們或許無法避免衝擊,但正如他所示範的 — 我們可以選擇與 AI 共舞,並在這場舞蹈中找回人類的價值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