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智慧醫材的發展趨勢與挑戰:未來醫療科技突破口

0

隨著全球醫療需求的日益多樣化與精準化,智慧醫材的發展成為醫療科技的重要領域之一。特別是在臺灣,憑藉其強大的半導體產業和醫療系統優勢,智慧醫材的創新潛能愈加引人注目。本報導將詳細分析臺灣智慧醫材的發展現況、機會、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深入的洞察與分析。

一、臺灣智慧醫材發展的優勢與劣勢

臺灣在智慧醫材(Smart Medical Devices)領域的發展具備許多優勢,主要來自於其強大的 半導體產業感測元件創新能力IC 設計 的技術領先。這些技術基礎使臺灣在醫療器材領域擁有得天獨厚的創新研發能力,尤其是在數位科技應用於新型醫療器材開發的潛能方面。醫療器材本身的創新不僅依賴硬體,還包括 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CDSS)智慧醫院解決方案(Smart Hospital Solution) 以及遠距健康(Telehealth)等多種軟體技術的應用。這些應用有助於構建更加綜合的醫療生態系統,並能快速滿足市場需求。

然而,臺灣在高階醫療器材的研發與產品開發經驗上相對欠缺,尤其是在醫療人工智慧(Medical AI方面,與全球智慧醫材市場的接軌仍存在一定的距離。此外,高階醫療科技的投資普遍較少,使得資金來源的有限性成為臺灣在醫療創新中的一大挑戰。由於臺灣的內需市場較小,企業在開發新技術時面臨著資源與市場規模的雙重限制,這也限制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揮。

二、智慧醫材的機會:全球市場與政府支持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aging population)的持續加劇,醫療需求快速增長,尤其是慢性病與老年照護的需求不斷擴大。這些需求推動遠距健康(Telehealth)和家庭醫療解決方案的快速發展,也帶動數位醫療(Digital Health)與智慧化解決方案的需求。全球市場對智慧醫材的需求不斷增加,為臺灣在這一領域提供巨大的市場機會。

在國家層級,臺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醫療數位轉型,並鼓勵醫療科技創新。這些政策支持為智慧醫材行業提供穩定的發展基礎,尤其是在數位健康服務、遠距醫療解決方案和大數據驅動的個人化醫療方面。透過政策的推動,臺灣希望能夠加強其在國際醫療器材市場上的競爭力,尤其是在新興的智慧醫材領域。

政府的支持也幫助本地企業與國際醫療機構建立合作,例如與拜耳(Bayer)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等大型製藥公司的合作,推動虛擬臨床試驗平台(Virtual Clinical Trial Platform)和數位管理工具的應用。這些合作不僅拓展智慧醫材的應用場景,也加速其商業化的步伐。

三、智慧醫材在疫情中的應用與突破

在新冠疫情(COVID-19)期間,智慧醫材的應用迎來顯著的增長。臺灣配合英國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 英國國民保健服務)推出了 hospitals at home(居家醫療) 政策,協助患者在家中進行遠距監控與治療,大幅減少醫院的負擔,也提高患者的治療便捷性。這一政策的成功實施不僅體現智慧醫材在疫情中的價值,也為未來智慧家庭醫院(Smart ‘Homespital’)的發展奠定基礎。

Huma 為代表的數位健康應用開發企業在疫情期間進行大量的創新嘗試。Huma 使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與群體健康數據,開發出基於生命徵象的 AI 模型,這些技術將遠距健康管理化為可能。該公司還與楊森製藥(Janssen Pharmaceutica)等公司合作開發基於聲音分析的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篩查工具,推動心理健康篩查的普及與標準化。

這些應用的成功充分顯示智慧醫材在提高醫療效率、降低診斷成本方面的潛力。它們不僅能提升醫療系統的服務效率,還能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特別是在慢性病和心理健康管理方面,這一優勢更加明顯。

四、臺灣智慧醫材產業的挑戰與機會

儘管臺灣在智慧醫材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力,但也面臨不少挑戰。首先,高階醫療器材市場具有技術壁壘,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臺灣目前在一些高端技術的掌握和替代性技術的研發上仍有待加強。此外,由於鄰近國家(如中國和韓國)也在積極發展醫療科技,這使得臺灣在吸引醫療科技人才和資金方面面臨巨大壓力。

其次,醫療產業的發展依賴於綜合的資源投入,不僅僅是技術開發,還包括資金、政策以及國際合作。在這方面,臺灣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全球醫療科技領導廠商的合作,特別是在數據驅動型醫療與自動化技術方面,從而提升其在全球智慧醫材市場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最後,隨著全球對智慧醫材需求的不斷增長,臺灣需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際標準的制定中,以確保其技術符合全球醫療器材的安全標準與認證要求,這樣才能更好地進入國際市場,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五、未來發展:多模態數據驅動設備自動化、虛擬臨床試驗平台、標準化與合規

臺灣在智慧醫材領域的未來發展機會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推動多模態數據驅動設備自動化(Multimodal Data-driven Device Automation)與超微型智慧植入式治療設備(Super Miniaturized/Smart Implanted Therapeutic Devices)。這些創新將使得醫療器材更具靈活性和針對性,能更好地滿足個人化治療的需求。

其次,臺灣應積極利用其在半導體與 IT 產業的技術優勢,與醫療科技供應鏈合作,共同推動智慧醫材生態系的構建。透過與國際大廠的深度合作,例如美敦力(Medtronic)等,開發創新醫療器材,並利用臺灣在數位技術上的優勢,開發自我健康管理的新型設備(Innovative Devices for Self-serve Healthcare),這將有助於加強臺灣在全球智慧醫療市場中的競爭力。

同時,虛擬臨床試驗平台(Virtual Clinical Trial Platform)的建設也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該平台能幫助藥廠和醫療機構有效收集患者數據,並進行遠距監控與分析,從而提高臨床試驗的效率並降低成本。此外,臺灣的醫療機構和 IT 企業應該加強合作,共同開發適合未來醫療市場的創新解決方案,從智慧醫院到居家醫療,實現整體的醫療數位轉型。

最後,臺灣智慧醫材的發展需要重視國際標準化與合規性。在技術開發的同時,需要積極參與國際醫療器材的標準制定,並確保其產品符合 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E(歐盟合格認證) 的認證要求。這不僅有助於產品的市場准入,還能提高臺灣在全球市場中的品牌信任度和影響力。

總體而言,臺灣的智慧醫材產業有著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發展基礎,但在國際化和高端技術的掌握上仍需付出更多努力。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推動數據驅動的創新、優化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臺灣有望在全球智慧醫療科技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成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智慧醫療創新中心。

註:此為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企劃與推廣組組長 李爾芳於 2024 年 12 月 2 日由工業技術研究院主辦的「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小聚」中之演講內容。

延伸閱讀:FDA 對 AI 在醫療領域的監管 與 醫療器材批准流程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