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分佈的性別差異揭密:皮下脂肪是女性大腦的守護者

0

雌激素(estrogen)被認為是提供女性身體保護作用的關鍵,但實際上人們對於性激素與新陳代謝、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仍知之甚少。在《Diabetes》新研究中,奧古斯塔大學喬治亞醫學院(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 at Augusta University)神經科學家 Alexis M. Stranahan 透過小鼠實驗表徵了高脂肪飲食誘導的肥胖帶來的影響,以及脂肪組織分布的差異是如何左右對炎症的易感性。

去除皮下脂肪後雌性小鼠大腦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增加

Stranahan 是最早證明內臟脂肪會促進肥胖雄性小鼠腦部炎症的科學家之一,為了更深入探索肥胖對大腦的影響,Stranahan 與團隊在新研究中為小鼠模型提供高脂肪飲食,並持續觀察雄性與雌性小鼠脂肪組織數量、位置以及性激素水平和腦部炎症在不同時間段內的變化情況。

與人類相似,肥胖的雌性小鼠往往比雄性有更多皮下脂肪和更少內臟脂肪,團隊推論,這種獨特的脂肪分配模式可能是雌性小鼠在絕經前更少受炎症侵擾的關鍵原因,而團隊在高脂肪飲食實驗中也確實發現類似的情況。儘管高脂肪飲食已知與全身性炎症相關,但研究人員在雌性小鼠並沒有發現腦部炎症或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的跡象,直到更年期後,雌性小鼠的脂肪定位開始變化,變得更像男性。

進一步研究中,團隊以手術為高脂肪飲食的小鼠去除皮下脂肪後進行觀察,結果顯示儘管未採取任何干擾雌激素水平的措施,雌性小鼠大腦中介白素-1β(IL-1β)和 腫瘤壞死因子 α(TNF α)等常見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卻明顯增加,同時內臟脂肪也隨之增加。相較之下,只有絕經後未去除皮下脂肪但持續高脂肪飲食的雌性小鼠,才會表現出與雄性相似的腦部炎症水平。

另一方面,當從幼年期接受低脂飲食的小鼠身上去除皮下脂肪時,儘管內臟脂肪和脂肪炎症同樣提升,大腦中卻沒有發現炎症反應的跡象。Stranahan 因此得出結論,即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分佈的性別差異,決定了飲食性肥胖小鼠對炎症的易感性,同時除了雌激素,飲食和遺傳學也是造成差異的可能因素。

「脂肪在哪裡」是肥胖症的關鍵

過去認為女性皮下脂肪較多是為了儲存足夠能量以利生殖,Stranahan 強調,自己並非在挑戰這種觀點,而是其中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探索,像是女性需要多少脂肪來維持生育能力或影響新陳代謝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比起單純談論肥胖問題,人們更應該開始討論的是脂肪在哪裡。

除了「不要在抽脂後吃高脂肪飲食」的教訓,Stranahan 認為實驗也顯示僅用體重除以身高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或許不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具,在考慮代謝風險和潛在大腦健康上,同樣簡單計算的腰臀比會是更簡單、更準確的指標。

從研究結果來看,Stranahan 認為,光是雌激素已經無法解釋女性獨特的保護作用,人們應該開始更深入地思考性別差異的潛在機制,承認性別在不同臨床結果中所扮演的角色,才能更好為患者提供治療。

延伸閱讀:睡不夠與肥胖有關?睡眠不足累積不健康腹部脂肪

參考資料:
1. Diabetes, 2022,https://doi.org/10.2337/db22-0192
2. https://jagwire.augusta.edu/subcutaneous-fat-emerges-as-a-protector-of-females-brains/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