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成顯學,保險可行不可行?

0

人類基因組圖譜定序完成後,促使基因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大躍進,短短幾年內更在臨床醫學掀起一陣波瀾。隨著基因定序技術的漸臻純熟,準確度與速度大為提升,加上成本下降,更讓基因檢測在臨床應用上更顯價值。比如乳腺癌與遺傳性結直腸癌的基因檢測,可用以評估疾病風險並提供預防建議;癌症治療上,基因檢測亦可用於預測最佳化療方案;或做為用藥評估,預測藥物反應或毒性,避免患者暴露於無效或副作用過大的治療方式等。然而基因檢測的應用越發廣泛,同時也衍生許多待討論的議題,如:醫療保險。

醫療保險是完善醫療體制下不可或缺的一環,台灣的全民健保行之有年,而國外醫療保險則多由民間保險公司經營,相較之下更顯複雜。基因檢測在臨床上的應用逐年增加,為使患者能夠充分享受基因檢測的益處,醫療保險公司需要系統性的評估基因檢測,以便制定給付標準。而在現行的制度下,仍有幾項尚未克服的障礙,使得醫療保險公司無法正確評估基因檢測項目:

一、準確性與必要性基因檢測項目的準確性有多高?其對於相應的疾病診斷、治療是否有一定幫助?什麼樣的情況下進行什麼基因檢測是必要的?這些都是醫療保險公司難以輕易評估的地方。以美國為例,保險給付程序是根據美國醫學協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制定的現行程序術語(Current Procedural Terminology, CPT)代碼來運行,然而目前CPT代碼少於200個,而基因檢測卻多達7000種,造成保險給付程序認定上的困難。

二、資料完整性基因檢測公司可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消費者亦可以選擇國外的基因檢測公司委託檢驗,這使得保險公司難以確認檢測結果的真偽。此外,基因檢測—從基因序列乃至分析結果皆屬於受檢人個人隱私,保險公司要求提供資料將有道德上的疑慮,而檢測結果是否該被完整揭露或部分揭露給保險公司,也是極具爭議問題。

三、風險不對等由隱私問題衍伸出來的,便是受保人與支付方面對的風險不對等的問題。過往的保險,是在受保人與保險公司共同面對相同風險的情況下所建立的。然而基因檢測的結果,可讓受保人更加清楚自身的患病風險,進而傾向選擇涵蓋這些疾病的保險方案,而基於隱私道德層面,保險公司卻無法獲取這些資訊,導致保險公司將單方面承擔更高的風險。

除了以上三點外,基因檢測的經濟效益、檢測結果是否引發投保「遺傳歧視」等問題,也是有待克服的障礙。然而,在基因檢測成顯學的時代,將基因檢測項目納入保險或應用於常規醫療體系,已是勢在必行的趨勢了,問題只在於如何做?以及何時開始做?目前,美國已有保險公司提供涵蓋基因檢測的投保項目,今年三月,美國聯邦醫療保健計劃(the federal healthcare program )亦開始支付所有經過 FDA 核准的癌症基因檢測項目,這項變革可能提高病患受試比例,同時也產生更多基因組資料數據。中國也於去年底頒布《健康保險管理辦法》,正式禁止保險公司以基因檢測資料調整保費或拒保。台灣擁有穩健的健保制度,是否能妥當運用?民間保險公司如何相輔相成?藉以完善醫療體制,讓我們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基因資訊歸屬誰? 23andMe 禁止 App 開發者獲取數據掀風波

文/ Alma Wu

參考資料:
1. https://www.wired.com/story/with-medicare-support-genetic-cancer-testing-goes-mainstream/
2. https://www.genome.gov/19016729/coverage-and-reimbursement-of-genetic-tests/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