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生技展中,全球投資市場關注的兩大核心問題:「資金應投入哪些領域?」「什麼將成為下一波成長風口?」,如今展會結束,產業對於全球趨勢、近期全球生醫投資動向多有共識。而即將在臺灣舉辦的亞洲生技大展(BIO Asia-Taiwan)則接力,試圖回答另一些問題:「臺灣在全球生技產業的定位是?」、「臺灣當前生技投資趨勢為何?」「對接國際,外商和在地廠商分別需要什麼?」本文盤整基因線上北美生技展現場目睹之全球投資風向,嘗試連結與解讀臺灣生技投資部分現況。
為何「準備」IPO 比「上市」本身更重要?
在北美生技展會中,多位講者指出為何現在準備公開募股(IPO)比「上市」本身更重要。那斯達克醫療保健上市主管 Jordan Saxe 指出:「數據詮釋、產品成熟度、臨床里程碑進展、財務規劃與團隊建置,皆成為投資人評估的要素。那斯達克與公司接觸的時機,往往距 IPO 之前 24 至 36 個月。」而摩根士丹利全球資本市場執行董事 Chirag Surti 也表示:「真正的問題不再是『要不要上市』,而是『為什麼上市』?」
從投資角度觀之,若無法在私募市場中獲得足夠資金支持關鍵研發階段,或缺乏清晰的臨床轉折點,則 IPO 應被視為另一種資金來源與募資選項,而非唯一解。Sofinnova Investments 執行合夥人 Jakob Dupont 博士則認為,如今 IPO 已不再是「高點套現」的捷徑,而是進入資本市場的長征起點。
投資者偏好成熟標的,區域間資金規模差異大
2024 年,美國公開市場募資表現亮眼,總計募集資金達 220 億美元。其中,後續融資(follow-on offerings)占據主導地位,達 190 億美元,為近 15 年來的第二高紀錄。IPO 方面募得 37 億美元,雖較過去兩年表現提升,仍遠低於 2018 至 2021 年的高峰水準。相較之下,全球其他地區的 IPO 與後續融資在過去三年間維持穩定,2024 年的總額約與疫情前相當。不過,美國市場資金集中於少數具高度潛力的公司,反映投資人對個別標的偏好明顯,使得新創公司面臨的融資挑戰依然嚴峻。
在風險投資方面,2024 年美國市場整體表現穩健,臨床階段項目的募資金額首次超越臨床前階段,顯示資金更傾向於支持研發進度較成熟的資產。全球其他地區的風險資本投入亦保持穩定,其中歐洲以英國為主,募集 24 億美元;亞洲則以中國領先,募集達 26 億美元,成為美國之外募資最多的國家。
國際生技趨勢如此,臺灣投資生態如何
截止至 5 月底,臺灣市值前五十名的生技企業,從 2024 統計至 2025 年仍有將近七成報酬率為負,對生技股民可說是惴惴不安,但也有極少數報酬率高於 50% 。雖然股價波動或市值大小無法直接反映生技企業之研發實力或稅後獲利,但往往能代表投資人對其之信心,看好則漲反之則跌。
回首來時,疫情初期飆漲被股民取名「天國一輝」的中天、杏國、合一、杏輝如今也不復當年行情,當前生技股族群更多被臺灣投資人認為是高風險標的,更有甚者被貼上「炒作」標籤,例如透過股票分割一拆多,再釋放「利多」來吸引投資,但實際上其研發結果或商業化布局仍未明朗,藉由如此循環反覆獲利引發疑竇。
臺灣投資生態相對缺少大量願意承擔風險的資金,如同投資界老生常談的:「為何臺灣『錢』進房地產?」,渴望風險低、高獲利的投資標的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新藥研發本就蘊含風險,臨床試驗每一階段均是關卡,即便成功上市,能否站穩市場仍充滿變數,即便是醫療器材廠商,歐美法規與全球商業化亦是挑戰。
中小規模企業遍佈的生醫環境下,如何跳脫框架便是前行秘訣,無論是踏實研發提升技術,以扎實數據吸引大廠,又或是穩健發展以待收購,如近期台達收購行動基因,抑或是背靠大山,例如漢民集團進軍生醫領域的代表禾榮科技,均為產業書寫一種可能。
BIO Asia 在臺灣,2025 投資高峰論壇蓄勢待發
縱覽亞洲生技大展之投資高峰論壇,三場小組討論「商業開發與授權——新創事業的離場策略」(Business Development & Licensing – Critical Exit Strategy for New Venture)、「全球投資趨勢」(Global Investment Trends)與「醫療技術與診斷」(MedTech & Diagnosis),著實反映臺灣當前生醫產業特色。
開發至等到授權或被併購那一刻,對於很多新創企業便算成功;本土資金相對於國際規模較小,能夠引入國際資金自是多多益善舉足輕重;而臺灣過往建立的堅實醫療體系也是眾多醫療器材新創與影像診斷廠商賴以為生的土壤,同時也描繪出臺灣能夠吸引國外廠商的一大亮點——由該體系帶來的臨床試驗量能與醫療場域品質。
參考資料:
1.公開資訊觀測站
2.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