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一直以來都是台灣許多人民賴以為生的重要經濟體系之一,傳統農業隨著時代的進步,也面臨了轉型的考驗。智慧農業、循環共享、基改作物等都在農業轉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全球農業現況而言,氣候變遷、農村就業人口老化等問題,更直接的衝擊了小農經濟型態的台灣。11 月 9 日,由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辦的「農業創新科技前瞻國際論壇 – 循環、共享、智能」在高雄展覽館盛大舉辦。論壇邀請多位產、官、學界專家與會,根據台灣農業與國際現況,探討可能的解決方案及未來展望。
「共享、循環、智能」為小農開啟新希望
台灣為小農經濟國家,平均耕種面積小,農業運作較無法規模化,農民也很難投資較大型的機器設備或是溫室等資本財,且農業耕種、收穫有季節性,淡、旺季分明。因此,透過「共享」的方式,可以突破規模窘境,協助小農發展,例如,將土地供需、機器設備、人力、水資源等,經由共享平台提供給有需要的農民,可以降低每位農戶的負擔成本,藉此削弱季節性需求落差,避免各種資源的閒置與浪費。「循環農業」則是另一項小農體系的發展關鍵,如近年流行的魚菜共生、豬糞轉有機肥等,雖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做法,但可達到少量多樣化,利用各種物種間的互補特性,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幫助小農多樣化發展。除此之外,資源整合、跨領域合作將是台灣農業轉型的關鍵下一步,結合台灣的工業強項及蓬勃發展的生技領域,如堆肥技術、生物可分解的包裝、仿生科技等,以「智慧農業」的角度重新出發。
基改食品 (GMO) 崛起,是福還是禍?
基改作物在全球農業中逐漸嶄露頭角,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大約是 1.8 億公頃,市場規模接近 160 億美元,佔了全球總耕地的 12%,種子銷售量的三分之一,如基改大豆的種植量已在 2012 年超過一般大豆的種植量。主要種植基改作物的六個國家包含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中國以及印度。台灣目前尚未核准任何基改作物的種植,衛生福利部僅核准進口部分基改原料,包含黃豆、玉米、油菜等。
早期的基改技術應用在開發抗蟲、抗除草劑等作物種子,於近 18 年之間,減少了全球 15 萬噸農藥的使用,間接降低農業對人體及自然環境的影響。後續逐漸開發出抗旱、抗極端氣候的作物,以適應氣候變遷。近年也開發出提升營養成分的功能性作物,比如富含維生素 A 的黃金米、黃金香蕉等,這類富含特定營養成分的基改作物,可望幫助第三世界居民獲得較全面的營養補充,預計一年可減少落後地區約一百萬人因維生素 A 缺乏而死亡的案例,去年甚至有 100 位諾貝爾獎得主聯署希望讓產品盡快上市。
基改技術發展至今已經 21 年,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進步,如 CRISPR、TALENs、ZFN 等,科學家對基因的掌握程度日益提升,基因編輯技術屬於非人為轉入外源基因的技術,可以掌握突變的確切位點,因此與一般基改技術不同。一般誘變如化學誘變、輻射誘變等,皆無法確定突變的位置,因此無法精準執行。比起一般的誘變技術,基因編輯的方式速度快、成本低又精準,在農業上能有更廣泛的應用。農民對於抗病蟲害有較高的需求,然而因為抗病的育種相當的困難,因此現在多透過基因編輯的技術,可以比較快速育成具抗病蟲能力的作物。
分子生物學的進展,推動了農產品的轉型,導入分生技術後,更能掌握農產品的基因功能,是「知識農業」很好的體現。基改技術為農業帶來了巨大的效益,比如增加農產量、減少農業的使用量、降低成本提升農民所得等。然而,民眾對於基改食品依舊抱持著疑慮。由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大部分的民眾認為食用基改食品仍有健康風險,且有一半的消費者願意支付較高的金額,以購買非基改食品,更有高達九成的消費者同意基改食品應特別經過安全評估,且在上市後持續監控。基改作物勢必成為智慧農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推行之餘,政府也須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及應變能力,並讓資訊公開透明化,保障民眾的選擇權。

基因檢測到底在「夯」甚麼?
給就讀生醫相關科系的你、或即將出社會進入生醫產業的你,一個與業界資深前輩近距離問答的好機會 ! 快來參加「Gene Night !」主題工作坊,時間: 2017/12/18(一) 19:30-21:00,報名費只要 100 元,請點上圖進入活動頁面。
借鏡各國智慧農業發展策略,迎接農業轉型挑戰
大約於 1980 年代開始興起「精準農業」的概念,美國、德國等大型農業國家建置 GPS 系統,搭配衛星遙測或是光譜偵測等方式,大量收集農地資訊,比如土壤環境、微氣候條件等,嘗試運用科技與資料的分析,考量土地的差異性,對每塊土地做最適當的運用,這其實也是「智慧農業」的開端。針對每一塊地給予不同的耕作方案,這樣的方式可以減少農藥與肥料的投入,降低成本,也能避免對生態造成過多的影響。台灣雖是小農國家,但由於氣候轉變劇烈、農業勞動人口老化等因素,若能精確的掌握施種農地的變化,便能提高農民生產力、降低損失。智慧農業發展近30年,大多集中在大型農業國家,直到近年因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興起,搭配感測器整合大數據應用才讓小農國家得以快速跟上腳步。
目前全球智慧農業的規模大約是 90 憶美元。美國發展較早,其智慧農業市場大約 28 億美元,德國大約 7 至 8 億美元,日本大約 3 億多美元,中國則約 2 億美元,這些國家都相當積極導入智慧農業。美國在發展之初,先由資訊化做起,大約在 50 年代就導入了農業數位化的措施,並訂定法案,要求農事生產者提供數據給政府整合應用,而政府會保障其相關權益與資訊的財產權。現在,白宮開始推動大數據政策,開放美國氣候、地利、環境資訊等 108 個線上資料庫,作為共享資源。然而由於資料歸屬權難以界定,因此技術服務提供者與農民出現利害上的衝突。德國在過去十多年來推動 iGreen 計畫,開發智慧農業科技,甚至建立示範區,嘗試以智慧科技補強傳統農業的不足。在過程中發現收集數據規格不一、難以整合的情況,進而推動標準資訊收集平台,讓大量資訊得以快速互動跟利用。日本於 2013 年投入 40 億台幣的資金到智慧農業市場,主打結合 AI 人工智慧,將農業達人的 know how 收集建置資料庫,成為專家們做決策的一環。另外,亦可將資料庫內的農事服務技術推展至日本海外,使用既有的原件降低成本,利用整合性的措施共享智慧化科技。
統計顯示,亞洲國家對於智慧農業的應用,每年能為傳統農業加值19%。台灣在積極發展智慧農業之前,若能借鏡他國經驗,清楚界定資訊所有權、統一資料規格並制定明確的法規與政策,對於使用資料與服務的供需雙方才能有更完整的保障,並讓資源共享為農業經濟加分。
延伸閱讀:生技革命的地下引擎:農業基因科技如何成為關鍵應用技術的搖籃從種子種下的那一刻開始「知食、溯源」
近年來,台灣食安問題頻傳,雖然使得人心惶惶,但也提醒了有「美食王國」美名的台灣,食物除了美味外,也要能讓人吃得安心才行。對於食品安全控管,傳統的食品檢驗仍是目前消費者用來辨識食材品質的主要方式,然而,單方認證結果,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消費者希望的是能對吃下肚的食物有更全面的認識,於是「溯源」食品的概念漸受重視。台灣目前對食品的認證標章主要分為四種:吉園圃標章、優良農產品標章、有機農產品標章以及產銷履歷標章。而為了讓溯源概念更容易施行,衛生福利部於去年底,正式推出食品 QR Code 標籤,與以往標章不同之處在於,QR Code 申請不須花任何費用,且使用便利,在各式包裝上農民都能簡單貼上標籤,透過手機掃描,立即就可獲得產品相關資訊,讓下游的廠商、餐廳、消費者皆能輕鬆溯源,也讓原本管控不易的散裝蛋、豬肉攤等食材來源、處理過程更透明。農委會也進一步推出「溯源餐廳」,媒合加入生產履歷溯源的業者。不過這一切,仍需消費者的主動選擇與支持,才能形成正向循環的力量,讓食安的概念得以落實。
除了溯源政策外,民間也有團體推出「溯源 App」,讓農民可以 DIY 自己的影音履歷。其創意來自中國的名廚直播,以「只要你敢拍,我就相信你」為口號,號召農民為自己的農產品製作影音紀錄,希望藉此改變舊有的文字履歷,用更真實的方式呈現給消費者。溯源,不僅是紙本上的產地、農家或是運輸資訊,而是能從種子種下的那一刻就開始參與,以生物鏈的豐富度、昆蟲認證等方式來決定產品的價值,讓農民能夠真正專注在照顧自己的農場上。透過創新結合科技應用,讓農民與消費者更接近。
作為論壇的與會嘉賓,高雄政府農業局王政一副局長在致詞時提到:「走出台灣,才知道台灣的農業有多強大。」然而,不論是哪個國家都必須正視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該如何在這波巨浪中維持台灣的優勢,將是台灣新一代農民必須面對的課題。
文章引用自/BioGroup 生技人才交流平台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