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後,生產還是只有兩種:自然產和剖腹產。但產前診斷技術會不斷地進步!」張東曜醫師回憶起英國留學時,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有別於其他科別醫師僅需面對一位患者,婦產科醫師需同時面對「孕婦」及「胎兒」。在過去,傳統「產檢」著重於生產和妊娠併發症的處理;然而隨著胎兒醫學的發展及產前診斷技術的進步,醫界也逐漸發展出在產前診斷胎兒疾病、甚至治療胎兒疾病的能力。
因此如何提升胎兒疾病的診斷能力,讓孕婦和胎兒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顧,成為現今產科學發展的重要課題。基因線上專訪台兒診所創辦人張東曜醫師,分享他投入胎兒醫學的心路歷程、張醫師主張胎兒醫學應從婦產科系獨立成為「次專科」,並將產檢和胎檢分流,才能從人才招募開始,建立完整的周產期安全架構。
跳脫產業生命週期 紮實教育訓練傳承胎兒醫學之美
張醫師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在完成馬偕婦產科四年住院醫師的訓練後,為了一圓留學夢,遠赴英國諾丁漢大學人類發展學院攻讀產科超音波學碩士,「當時,超音波檢查是發展非常快速的領域,我覺得比開刀更具挑戰性。而我很幸運地在英國留學期間,有機會向當代胎兒醫學大師 Kypros Nicolaides 教授學習。 」說到此,張醫師興奮地表示,能跟到世界級大師,讓他當時對胎兒醫學的發展充滿希望。
返台後,張醫師繼續於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擔任高危險妊娠科研究醫師,並順利升任主治醫師,後來更創辦馬偕醫院的妊娠評估中心。然而,在馬偕醫院服務了九年後,為了進一步完成自己的理想,毅然離職,重新創立台兒診所。在創業初期,張醫師就決定深耕教育,一來為台灣培養胎兒醫學人才,二來也許一手創立的企業才有機會跳脫創業者個人的生命週期、永續經營。所以台兒診所一開始就非常重視企業文化與教育訓練,「因為胎兒超音波的核心能力,是在於人,和人所受的訓練,以及引導人的價值。」張醫師深信不疑地說道。
他將台兒診所定位在專業的胎兒醫學門診,選擇不參加健保,保留專業的定價權,直接用最專業的診斷,面對市場,讓自由市場決定企業生死,從不以豪華和尊榮的服務取悅患者。相反地,把投資高檔裝潢和診斷非必需硬體所省下的錢,全部用在員工教育訓練與福利上。除了每天晨會教學,並定期舉辦各種研討會,以形成跨領域周產期醫學合作的專家網路。
不只看得到,還要看得細──成立「胎兒醫學次專科」的重要性
傳統產科學專注於生產技術,現代產科學則延伸到生產前後的臨床問題,或稱周產期醫學或母胎醫學。胎兒醫學則指胎兒的診斷及治療。胎兒醫學有二個主要領域,其一為「遺傳診斷」,其二為「影像診斷」,而影像診斷又以超音波為主,超音波不僅是成像的工具,也是測量、管理、和治療的工具。想要把胎兒超音波做到最好,需經過不斷的專業指導,以及累積足夠的臨床經驗,才有可能獨立擔任胎檢的任務。張醫師指出:「雖然現有婦產科的住院醫師會經過四年訓練,但胎兒超音波和遺傳診斷仍有待次專科的訓練繼續加強,因為胎檢不是兒戲,而是醫療,講究硬底子的真功夫,不是陪孕媽用超音波留可愛照片,而是做重大醫療決策的參考。」因此,他希望成立「胎兒醫學次專科」,培養進階的胎兒超音波和遺傳診斷技術的專業人才,讓孕婦及胎兒都能得到最完善且專業的照顧。
全方位的產前照顧 由「產檢、胎檢分流」做起
張醫師也表示,一般而言,醫師在有限的門診時間內難以進行詳細的超音波檢查,再加上各種胎兒疾病的發生率可能是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一般的產科醫師在一生看診的過程中可能只會遇到1-2次,因此難以累積經驗。所以他認為產科醫師需要分工,透過縱向及橫向整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才能讓彼此的專長都能發揮。因此,若能夠產前就做到產檢及胎檢分流,讓孕媽看產檢,胎兒看胎檢,則能由專責的醫師分別照顧孕媽和胎兒,共同為周產期安全把關。
延伸閱讀:奈米魔鬼氈捕捉母血中胎兒細胞,非侵入式產前診斷大躍進周產期醫學的四軸架構,促進周產期安全
分享完產檢、胎檢分流的概念,充滿熱忱的張醫師接著提出周產期醫學的四軸架構:產檢、胎檢、跨專科團隊、以及月子中心(見下圖一)。其中,產檢和胎檢會同時讓二位不同專長的主治醫師進行診斷,即「媽媽看產檢,寶寶看胎檢」。胎檢又可細分為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和產前等四個部分(見下圖二),早期胎檢於11-14週進行;中期胎檢於20-24週進行;晚期胎檢於30-32週進行;產前胎檢於35-37週進行。
至於胎檢後要如何處置呢?張醫師表示,過去婦產科遇到有胎兒異常時,缺乏強而有力的支援系統,所以他認為胎兒醫學需要組成跨專科團隊,才能給予胎兒最強大的保護。因此,他組織跨院所的醫療小組,例如多學科會議、胎兒心臟病聯合門診、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遺傳諮詢門診等,並由精選的護理師組成個案管理小組,為孕媽整合可能的醫療資源。個案管理小組的四名護理師中,有三位出身醫學中心的小兒加護病房、一位出身醫學中心的小兒外科病房,都是他引以為傲的人才庫。以胎兒心臟病為例,當胎檢醫師發現胎兒心臟有異,台兒專任的小兒心臟科醫師即會主動介入進一步診斷,並帶領個案管理師整合醫療資源,會診可能擔任出生後治療工作的小兒心臟內科和外科醫師,做好治療計劃。產前最後一個月,並會會同和台兒合作的新生兒科醫師,跟預定生產醫院的新生兒加護病房、新生兒科、小兒心臟內外科等主動交班,以達到無縫接軌。以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為例,整形外科醫師會到場和胎檢醫師共同診斷和討論病情,再由個案管理師陪同,由整形外科醫師諮詢,具體擬定出生後到18歲的治療計劃。
最後一部分則為月子中心,「在台灣,我們可以先擱置有關坐月子理論基礎的爭辯,無可否認的是,坐月子是次文化很普遍的一環,許多孕媽一懷孕就訂了坐月子中心,但是一旦在中期被診斷胎兒有異常時,孕媽通常很擔心被退訂……」所以張醫師很希望月子中心的護理人員,也能一起參加周產期安全的網路,一起照顧這些有特殊需求的媽媽跟寶寶。
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才能成就一位人才
張醫師以《一萬小時定律》一書為例,說明出類拔萃的能力,需要不斷恆久的苦練,一個學有所成的胎檢醫師和放射師亦同。不僅要從基本的超音波物理開始,也要重讀胚胎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等,更要時時鑽研文獻、參加研討會,以確定自己的理論和技術都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因此,他於2013年成立「台兒訓練所」,推出「台兒婦產科超音波學技術檢定」制度,以訓練新進放射師及技術人員,至少訓練二年,更完整的訓練則為四年,也接受醫學中心派員觀摩,讓大家都能做到最好,充份實踐台兒的創業精神「專注的力量」。
最後,張醫師期望未來能成立「胎兒醫學次專科」,並且落實「產檢、胎檢分流」,再透過「跨專科團隊」把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周產期安全架構」進而減少家長慌亂的時間,發揮胎兒醫學最大的力量。
採訪撰文/Thomas Huang, Parker Yang
攝影剪輯/Austin Yeh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