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推骨質疏鬆新護盾:長效型針劑提升用藥順從性,降低骨折風險達 15%

0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快速發展,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及其引發的骨折問題已成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議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NHRI)最新研究,長效型抗骨鬆針劑的使用能顯著提升患者的服藥順從性(Medication Possession Ratio, MPR),並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風險。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醫學期刊《Mayo Clinic Proceedings》,為骨質疏鬆症的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參考。

每三秒一例骨鬆性骨折,僅不到 20% 的患者能持續治療達三年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 900 萬例骨折與骨質疏鬆相關,相當於每 3 秒鐘即發生一起骨鬆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其中,女性患者尤為常見,平均每兩位女性中就有一位在其餘生歲月中可能遭遇骨鬆性骨折。這些骨折不僅影響個人健康與生活品質,更造成沉重的醫療經濟負擔。

抗骨鬆藥物已被證實可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30% 至 70%,然而,患者的用藥持續性仍是一大挑戰。在台灣,僅約 30% 的骨鬆性骨折患者開始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而其中約 60% 的患者在第二年即停止用藥,僅不到 20% 的患者能持續治療達三年。

研究指出,用藥中斷的主要原因包括:

– 骨鬆治療效果較難立即顯現,導致患者懷疑療效而自行停藥。

– 交通、經濟與家庭支持因素影響回診意願。

– 特殊醫療情境(如牙科手術、急性疾病等)導致治療中斷。

為解決上述問題,長效型抗骨鬆針劑(Long-acting anti-osteoporosis injection)成為提升患者服藥順從性的重要策略。

國衛院、臺大雲林、哈佛醫三方合作,針劑使用率陡增至 62%

本次研究由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Center for Geriatric and Welfare Research)王貞予助研究員團隊,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傅紹懷醫師、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骨科 Olivier Q. Groot 醫師共同合作,分析台灣健康福利資料庫中 2008 年至 2018 年間 33 萬餘名髖部骨折患者的用藥情形與再次骨折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

長效型抗骨鬆針劑的使用比例 從 2% 增至 62%。

高服藥順從性的患者比例(MPR ≥75%)從 33% 上升至 69%。

再次骨折風險下降 15%,顯示長效針劑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此外,先前研究亦發現,若中斷單株抗體類抗骨鬆藥物 Denosumab 可能導致脊椎骨折風險顯著上升,凸顯出規律用藥對於骨鬆患者的重要性。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傅紹懷醫師進一步指出,長效型針劑最長可達一年一針,對於低順從性患者來說,這種「被動式治療」能確保穩定的藥效,如同疫苗一般,若能在公共衛生層面推廣,將有助於降低整體社會的骨折風險與醫療負擔。

骨折聯合照護機制,未來骨鬆治療護盾

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強調:「骨質疏鬆是一種終生性的慢性疾病,就如同高血壓與糖尿病一樣,需要長期規律治療。隨意停藥可能導致骨質快速流失,增加骨折風險,因此專業醫療團隊的指導與醫病間的合作至關重要。」為此,落實「骨折聯合照護機制」(Fracture Liaison Services, FLS)將成為未來骨鬆治療的重要策略之一。

目前,研究團隊已規劃一系列臨床試驗,探討不同骨鬆治療方案的長期影響,並已於 2024 年底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未來將持續研究最適合台灣高齡社會的骨質疏鬆治療模式,提供更完善的臨床指引與政策建議,以減輕社會整體醫療負擔。總體而言,透過適當的藥物選擇與政策推動,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模式將朝向更精準與長效發展,使高風險族群能夠獲得最佳的健康保障,從而改善整體社會的健康。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