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大環境下,臺灣為了實現 2050 年淨零排碳的目標,積極部署一系列的永續發展策略。環境部與多個部會攜手合作,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籌組的「第十二屆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中,提出以「氣候變遷與環境調適」、「淨零生活與公正轉型」、「綠色製造與循環經濟」及「供電穩定與電力去碳化」為核心的策略,期望能在各行各業中推動全面的低碳轉型。這些策略不僅在技術層面上提出創新方案,還注重社會公平與民眾參與,確保臺灣能在全球淨零趨勢中擁有一席之地。
氣候變遷與環境調適: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應對能力
在應對日益加劇的氣候風險方面,臺灣的策略不僅依賴先進的科技技術,也強調跨部門的合作與政策支持。根據報告指出,推動「淨零科技」已成為核心策略之一,透過跨域整合,建立關鍵的資料分析平台,強化對氣候變遷的預測與調適能力。
透過智慧監測、預警技術以及即時反應系統的導入,能夠有效提升災防應對能力,並在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時,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此外,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建立,將有助於更精確地掌握生態資源的現況,進而推動針對性的保育與復育計劃。
淨零生活與公正轉型:社會共識與低碳生活的雙軌推動
推動低碳生活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是一項關乎社會公平的重大議題。隨著淨零轉型的深入,如何保障不同群體在這一過程中的利益,已成為政策討論中的焦點。政府提出的「公正轉型」策略,強調要確保低碳轉型成果能夠惠及所有社會層面,尤其是中小企業與社會弱勢群體。
除了強化低碳運具與綠建築設計外,報告中提到,臺灣還將推動「零浪費綠生活」模式,鼓勵民眾選擇低碳飲食與友善環境的產品。為了有效推動這些行動,政府已經啟動一系列跨部會合作機制,並將進一步運用社會科學調查來了解民眾在實踐低碳生活中的障礙,為未來政策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綠色製造與循環經濟:打造永續產業生態,促進綠色轉型
在產業層面,推動綠色製造與循環經濟是實現淨零目標的另一個關鍵。根據報告,臺灣將加速推動「循環材料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並在全國範圍內加強循環經濟的法規與政策建設。這些行動不僅將促進企業在產品設計、製造與回收等全生命周期中的低碳轉型,還將提升臺灣在全球綠色供應鏈中的競爭力。
為進一步促進綠色消費,政府計劃結合國際市場規範,推動企業間的跨領域合作,並透過法規和政策誘因,提升企業投入綠色生產的積極性。此外,報告中也指出,透過擴大綠色採購與產業合作,將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綠色轉型,從而實現更大規模的低碳經濟。
供電穩定與電力去碳化:全面升級能源基礎設施,實現穩定低碳供應
能源轉型是實現淨零目標的根本。報告指出,臺灣將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並強化智慧電網與儲能技術,為低碳電力的穩定供應奠定基礎。以風能、太陽能為主的多元綠能策略將與節能科技結合,推動全國範圍內的電力去碳化。
智慧電網與儲能系統的發展,將是未來能源管理的核心。報告中提到,透過 AI 技術的導入,電力系統將更加智慧化,能夠精確預測能源需求與供應情況,進一步提升系統韌性。此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CS)的研究與應用,將對減少工業排放及提升能源效能發揮重要作用。
結語:全國協力,攜手實現淨零永續未來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問題的關注日益加深,臺灣在實現淨零排碳目標的道路上,正積極部署多元策略,無論是透過創新科技還是政策引導,均在推動產業與社會的深度轉型。從強化基礎設施、推動綠色消費,到發展智慧電網與循環經濟,臺灣正朝向低碳、永續的未來邁進。面對未來的挑戰,政府與企業將攜手並肩,推動全社會的綠色轉型,為實現 2050 淨零排放目標奠定穩定的基礎。
詳情請觀看全科會影片:https://nstc.tw/tc/12th/videos延伸閱讀:「第十二屆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主題報導©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