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免疫記憶:顧正崙談「ACAAs」與「CAAR-T」治療新曙光

0

在 2025 年 5 月 26 日「抗體治療研討會暨第 20 屆前瞻生醫研討會」中,來自長庚大學的特聘教授暨分子與臨床免疫學研究中心主任顧正崙,提出「抗細胞激素自體抗體(Anti-Cytokine Autoantibodies, ACAAs)」對成人型免疫缺陷(Adult-Onset Immunodeficiency, AOID)疾病的重要性與臨床應用潛力。

成人型免疫缺陷的隱性危機:IFN-γ 自體抗體與東南亞流行病學

他指出,抗干擾素-γ 自體抗體(Anti-IFN-γ autoantibodies)在東南亞與中國南方地區盛行,與百越人(Baiyue)相關的 HLA 基因型(特別是 DRB115:02 與 DRB116:02)具有顯著相關性。這些抗體會阻斷 IFN-γ 與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s)、T 細胞與巨噬細胞受體的結合,導致感染如非結核分枝桿菌(NTM)、沙門氏菌(Salmonella)與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再活化。

透過一張形象化示意圖,顧教授以飛彈攔截的比喻,生動詮釋這些中和抗體如何擋下體內原應發揮防禦功能的 IFN-γ,進而使患者處於無形免疫缺陷狀態。

單株抗體研發技術躍進:從記憶 B 細胞單細胞分選到高親和力抗體篩選

顧教授介紹他們團隊如何運用「單一人類記憶 B 細胞分離技術」(Single Human B Cell Capture Method),以 IFN-γ 作為誘餌(antigen bait),透過流式細胞儀進行細胞分選,進一步利用 Nested-PCR 與 IgG 表現載體進行序列擷取與功能表現。

在這個平台中,團隊獲得數十株具中和活性的抗 IFN-γ 單株抗體(Anti-IFN-γ mAbs),並進行表位鑑定(epitope binning)實驗,發現這些抗體可依結合位置分為 Site I、II、III 三類。後續透過 Biacore 分析測得高親和力抗體的結合常數(Ka)、解離常數(Kd)與平衡常數(KD)均達奈米莫耳(nM)級水準。

此外,經由 THP-1 HLA-DR 與 luciferase neutralization assay 驗證,這些抗體能有效抑制 IFN-γ 所誘導之下游訊號。部分 Site I 抗體可直接阻斷 IFN-γ 與其第一型受體(IFNGR1)的結合,而 Site II 抗體(如 clone 2B6)則能強效抑制 IFNGR1 與 IFNGR2 異源雙體化,進而中斷訊號傳導。

CAAR-T 細胞治療:靶向 B 細胞清除後天性特發性廣泛少汗症的創新解方

在解決後天性特發性廣泛少汗症(AIGA)疾病方面,顧正崙教授團隊更進一步設計出「嵌合自體抗體受體 T 細胞」(Chimeric Autoantibody Receptor T cell, CAAR-T)策略。此技術將 IFN-γ 或其突變版本(如 A23Q+H111D)作為 CAAR 的細胞外結合區,特異性辨識並殺死表現抗 IFN-γ 抗體的 B 細胞。

這項創新技術在 in vitro 模型中展現高度選擇性殺傷能力,在 E:T 比 1:1 至 5:1 條件下,能有效清除表達不同 site epitope 抗體的 CD19+ K562 細胞;更在 Nalm-6 小鼠體內實驗中證實,IFN-γ CAAR-T 可顯著減少 Site I(clone E1)、Site II(2B6)與 Site III(1E8)抗體表現 B 細胞,同時降低血清中人類 IgG 水準。

此成果象徵 CAAR-T 可望用於清除疾病核心來源——產生自體抗體的記憶 B 細胞,提供 AIGA 疾病前所未有的根本性療法。

從 AIGA 擴展到白斑症:抗 IFN-γ 抗體的治療跨界可能

演講後段,顧教授指出 IFN-γ 不僅與感染控制有關,也參與多種發炎性與自體免疫疾病,如「白斑症」(Vitiligo)。根據小鼠模型與臨床樣本分析,白斑皮膚的皮下液與血漿中皆呈現 IFN-γ、CXCL9、CXCL10、CXCL11 等趨化因子顯著升高。

其團隊提出一項反向轉譯策略(Reverse Translational Strategy):以來自 AIGA 患者的中和型抗 IFN-γ 抗體為藍圖,開發全人源抗體候選藥物 EI-001,並作為「Indemakitug」計畫的一部分,應用於白斑症、二型 HLH、掉髮症(Alopecia areata)等難治免疫疾病。

台灣原創,邁向世界:立志成為從 Formosa 走向 FDA 的生技典範

此次發表不僅彰顯台灣科研團隊於抗體工程與免疫療法的高度技術力,亦代表 Formosa Immunology Spring School & Symposium(FiSS)與長庚大學、長庚醫院等機構多年培養之科研成果正在推向全球。

目前,團隊已完成前臨床動物試驗與藥效毒理評估,並準備向美國 FDA 提出臨床試驗申請。顧教授感性表示:「我們不想再做代工或仿製藥,我們要做出來自台灣的第一個免疫療法原創藥。」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