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材產值僅占全球 0.8% ,業界盼智慧醫材優勢搶攻國際市場

0

台灣醫療器材產業擁有創新能力與市場價值,但因定位介於歐美高價產品與中國低價策略之間,佔全世界單項產值僅 0.8%,長期處於「高不成、低不就」困境。近年來,人工智慧(AI)引領的智慧醫療應用著實帶動醫材產業發展,如何協助企業掌握智慧醫材契機、拓展國際市場,成為重要課題。為此,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簡稱醫材公會)於 3 月 7 日舉辦座談會,邀請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擔任最高顧問,號召產官學界共商發展策略。施振榮強調,台灣應透過生醫資電(BioICT)技術整合,加速產業國際化,拓展東南亞與全球市場。公會理事長李永川則呼籲政府整合資源,打造國家品牌形象,透過企業對企業(B2B)國際展會推動外銷與本土就業,提升台灣醫材產業全球競爭力。

醫材公會李永川理事長表示,台灣醫材產業實力並不差,有創意也能創造價值,但在歐美高價和中國低價夾殺下,使得市場認知一直處於尷尬地位。此外,台灣醫材產業結構是以中小微型公司為主,規模小造成無法像大公司提早規劃布局歐美市場,因此,公會呼籲政府應該優先整合資源,建立國家品牌形象,把公會作為平台,幫助會員企業打開海外市場。

李永川指出,台灣目前醫療器材佔全世界單項產值僅 0.8%,連國內醫院進口替代率也不高,醫療院所還是優先使用歐美品牌。生技醫療產業展會方面,雖然從 4 月起陸續有輔具長照展、國際醫療展、生技展、高齡展、醫療科技展,但每個單位都是獨立推動,彼此之間缺乏整合,導致產業資源分散或重覆投入,如同「散彈打鳥」導致效率低落。目前醫材公會除已預定國際醫療展近百個攤位外,會員和廠商也已鎖定實力買家,如日本進口商及東南亞通路商或醫院集團等,盼由政府出面邀請來台觀展並洽談合作機會。

4 月起台灣各大生技醫療相關展會期程與主題 (製表:基因線上):

展會名稱展會日期地點展覽主題/項目
ATLife 2025 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2025.04.10(四) 至2025.04.13(日)10:00 – 18:00(最終日展至17:00)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 1 樓▪行天下 ▪居家好幫手 ▪智慧照顧與科技 ▪溝通零距離 ▪護具義肢矯具 ▪銀髮長照園區服務等
2025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2025.06.05 (四)至2025.06.07 (六)10:00 – 18:00(最終日展至17:00)台北南港展覽館二館 1 樓▪全齡照護
▪智慧醫療
▪醫材廊道
▪創新及新創 
2025 亞洲生技大展BIO-Asia Taiwan2025.07.24(四) 至2025.07.27(日)10:00 – 18:00(最終日展至17:00)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 1、4 樓▪精準醫療及基因檢測
▪生技服務 ▪精準健康與智慧醫療 ▪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 ▪醫療器材 ▪醫藥等
第二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2025.08.08(五)至2025.08.10(日) 10:00 – 18:00(最終日展至17:00)台北世貿中心一館全區▪健康照護 ▪食衣住行育樂 ▪運動活力 ▪財務安心 ▪高齡宜居城市 ▪高齡就業徵才
2025 台灣醫療科技展2025.12.04 (四) 至2025.12.07 (日) 10:00 – 18:00(最終日展至16:00)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 50+ 醫療體系全面參與 ▪ 20+ 醫學會主題合作 ▪ 大健康產業供應鏈完整呈現 ▪ 資通訊科技大廠跨域齊聚 ▪ 指標外商鏈結在地商機最佳平台等

會中施振榮強調,台灣智慧醫材產業在生醫領域及電資產業的基礎上,透過跨域合作,已經展現台灣智慧醫材產業在國際上的商業潛力,尤其近年隨著 AI 智慧醫療發展,更帶動醫材產業高歌猛進。他表示,期待未來台灣智慧醫材產業發展可以持續擴大海外市場影響力,佈局東南亞國家及全世界。

中華民國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堯濱也表示,台灣應該加速發展整合 AI 創新技術醫材,並鼓勵本土生產,積極推動進口取代,創造就業機會,並建議未來應以臨床數據和經驗來大力支持產品推廣,建立自有品牌形象,展開多方國際合作,集中資源籌辦國際醫材商展。同時期許政府應以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技術輔導,並規劃培育生醫人才庫。進一步協助產業創新技術升級,架構產業合作平台。

台灣 2012 至 2021 年生技產業營業額成長趨勢。(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簡稱國衛院)《臺灣醫療器材CDMO的未來、產業趨勢及重要性》一書中指出, 2019 全球醫材市場產值為 4391 億美元,預估 2025 產值將達 653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 6.8%。其中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DMO)市場產值在 2019 為 529 億美元,預計 2025 年將達 1009 億美元,CAGR 為 11.4% 大於產業成長率,顯示全球醫材產業型態正在轉變,截止至 2021 年,台灣醫療器材可以說是撐起台灣生技產業的半壁江山。然而根據經濟部《2024生技產業白皮書》,2023 年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營業額僅新臺幣 1,470 億元,年增 2.3%,低於過往 5% 至 8% 的成長率,雖受外部因素影響成長,但醫療器材產業占比依舊不容忽視,並且 CDMO 業務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是台灣醫療器材業者切入全球市場的關鍵手段。

展望未來,台灣醫療器材產業可利用過往其他領域技術,例如 ICT 經驗建立生產優勢,把握歐美尋求新供應鏈組成趨勢參與國際 CDMO ,並正視規模較小、品牌行銷經驗不足等缺陷,尋求整合關鍵物料產業鏈的機會及提高品牌能見度以增加大廠委託意願,或是深耕品牌價值,扭轉醫療院所對於台灣醫療器材品牌的質疑。   

參考資料:
1.https://www.medicaltaiwan.com.tw/zh-tw/menu/089055A5365EB33CD0636733C6861689/info.html
2.https://www.tmbia.org.tw/news_detail.php?id=11400050&tbl=NEWS
3.https://www.chanchao.com.tw/ATLife/visitor.asp
4.https://www.taiwan-healthcare.org/hats/zh/
5.https://expo.taiwan-healthcare.org/zh/
6.https://expo.bioasiataiwan.com/exhibitor.asp
7.https://forum.nhri.edu.tw/book-112-6/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