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車禍 78歲駕駛撞學童引眾怒 高齡開車安全你擔心嗎?

0

2025年5月19日下午,新北市三峽區北大國小附近發生一起令人震驚的重大車禍,造成3死12傷的慘劇。這起事故的肇事者是一名78歲高齡駕駛,引發社會大眾對於高齡駕駛人行車安全的廣泛關注與討論。本報告旨在探討此次三峽車禍事件,分析高齡駕駛可能面臨的生理和認知挑戰,以及相關法規和配套措施的現況。同時,本報告也將參考國內外相關案例和研究數據,提出改善高齡駕駛人安全及提升道路安全的可行方案,以期減少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保障所有用路人的安全。鑑於台灣社會人口結構日趨高齡化,高齡駕駛議題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如何有效應對此挑戰,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公共安全課題。本報告期能提供相關單位及社會大眾參考,共同努力打造更安全的交通環境。

2025年 三峽車禍 事件經過與傷亡統計

2025年5月19日下午4時許,新北市三峽區北大國小旁的國光街與國成街口發生一起重大車禍,造成3死12傷的慘劇。肇事者為78歲的余姓老翁,駕駛一輛自小客車,不明原因高速衝撞停等紅燈的機車和正在過馬路的行人,其中多數為剛放學的北大國小和三峽國中學生。

三峽車禍 事件經過

根據警方調查及多家媒體報導,余姓老翁駕駛的車輛沿國成街往復興路方向行駛,在接近國光街與國成街口,也就是北大國小前路口時,未減速並闖紅燈,高速衝撞前方停等紅燈的兩輛機車以及正在穿越斑馬線的行人。多名學生和家長被撞飛倒地,現場一片混亂。肇事車輛繼續向前行駛約150公尺後,撞上分隔島才停下。

事發當時正值北大國小和三峽國中放學時間,許多學生正走在斑馬線上準備過馬路。多個行車記錄器畫面顯示,余姓老翁的車輛在撞擊前並無明顯煞車跡象,直接衝撞人群,造成多人當場被撞飛。有目擊者指出,肇事車輛在事發前一個路口疑似曾發生輕微擦撞後倒車,隨後加速離開現場,但此說法仍待警方進一步釐清。

傷亡統計

這起車禍共造成3人死亡,12人受傷。三名死者分別為一名40歲的洪姓女機車騎士,以及兩名三峽國中的七年級女學生。根據媒體報導,兩名身亡的國中女生是同班同學,另有一名同行的女同學重傷,經搶救後恢復生命跡象。

12名傷者中,包含肇事的余姓老翁,以及多名北大國小和三峽國中的學生,還有其他路人。傷者分別被送往土城長庚醫院、亞東醫院和三峽恩主公醫院救治,傷勢從輕傷到重傷不等。根據新聞報導,事發後一度有4人到院前無生命跡象(OHCA),其中包含肇事駕駛,經搶救後部分傷者恢復生命跡象,但仍有三人不幸身亡。### 肇事原因調查

警方對余姓老翁進行抽血檢測,結果顯示並無酒駕。警方也已扣押肇事車輛,將進行更進一步的調查,以釐清車禍發生的確切原因。目前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包含機械故障、駕駛身體狀況、操作不當等可能性都列入調查範圍。

後續處置與影響

事故發生後,新北市長侯友宜、總統賴清德和行政院長卓榮泰都前往醫院探視傷者及慰問家屬。新北市政府也啟動相關協助機制,提供受難者家屬必要的協助。教育局也針對受影響的學校啟動心理輔導機制,協助學生和教職員工度過難關。

這起車禍也引發社會大眾對高齡駕駛安全的關注。余姓老翁在事發兩個月前才剛完成高齡駕駛換照,這也讓外界質疑現行的高齡駕駛換照制度是否足夠完善。此事件也凸顯了校園周邊交通安全的議題,以及如何加強學童的交通安全教育。

社會迴響與討論

此事件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許多民眾對於校園周邊的交通安全表達擔憂。部分民眾也質疑現行的高齡駕駛換照制度是否過於寬鬆,呼籲政府應加強相關法規,以保障用路人的安全。此外,也有民眾針對事發路段的交通規劃提出討論,認為該路段的設計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高齡駕駛 議題探討與相關法規檢視

高齡駕駛 肇事風險與成因

隨著台灣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駕駛人口比例逐年攀升,伴隨而來的交通事故風險也日益受到關注。儘管並非所有高齡駕駛都是危險駕駛,但統計數據顯示,高齡駕駛族群的肇事率確實高於其他年齡層。根據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的統計資料,高齡駕駛(65 歲以上)佔整體駕駛人數的比例逐年增加,而其肇事比例也呈現上升趨勢。

高齡駕駛肇事風險的增加,主要源於生理機能的退化。隨著年齡增長,視力、聽力、反應速度和認知能力等都會下降,影響駕駛的判斷和操作能力。此外,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失智症等,也可能影響駕駛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部分長者對自身駕駛能力的認知不足,以及缺乏適當的駕駛訓練和更新交通知識,也是造成事故的潛在因素。

現行高齡駕駛法規與管理制度

台灣現行針對高齡駕駛的管理制度,主要依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相關條文。目前,年滿 75 歲的駕駛人,必須每三年換發一次駕照,換照時須通過體格檢查和認知功能測驗。體格檢查項目包含視力、聽力、活動能力等,而認知功能測驗則用於評估駕駛人的記憶力、判斷力和反應能力等。未通過者將無法換發駕照。

然而,現行制度仍存在一些待改善之處。首先,75 歲的門檻設定是否合理,有待商榷。許多專家學者建議,應考慮下修列管年齡,或針對不同年齡層制定更彈性的管理措施。其次,現行制度並未溯及既往,意即在制度實施前已取得駕照的長者,即使已超過 75 歲,也不受此規範限制,形成管理上的漏洞。此外,認知功能測驗的設計和執行方式,以及後續的追蹤管理機制,也需要持續精進,以確保其有效性。

其他國家 高齡駕駛 管理措施

許多國家已針對高齡駕駛制定更嚴格的管理措施,例如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都要求高齡駕駛更頻繁地換發駕照,並進行更全面的健康檢查和駕駛能力評估。部分國家甚至會根據駕駛人的健康狀況和駕駛紀錄,限制其駕駛的車輛種類和行駛區域。

例如,日本除了要求 75 歲以上駕駛人接受認知功能測驗外,還針對有認知功能障礙的駕駛人,強制安裝駕駛輔助系統,或限制其僅能駕駛配備特定安全裝置的車輛。韓國則要求 70 歲以上駕駛人每三年換發一次駕照,並接受認知功能測驗和道路駕駛測驗。這些國家的經驗,可作為台灣未來修訂相關法規的參考。

高齡駕駛 的交通安全教育與宣導

除了法規的規範外,加強高齡駕駛的交通安全教育和宣導也至關重要。透過定期舉辦駕駛訓練課程、宣導最新的交通法規和安全知識,以及提供駕駛輔助科技的資訊,可以幫助高齡駕駛提升駕駛技能和安全意識。

同時,也應加強宣導高齡駕駛的自我評估和責任意識,鼓勵長者主動評估自身的駕駛能力,並在必要時選擇放棄駕駛,改用其他交通工具,例如大眾運輸、計程車或家人接送等。

替代交通方案與配套措施

為保障高齡者的行動自由和生活品質,在限制其駕駛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提供完善的替代交通方案和配套措施。例如,增加無障礙大眾運輸工具的數量和班次,提供社區接駁車服務,以及推廣共乘制度等,都可以幫助高齡者方便出行。

此外,也應加強社區的無障礙環境建設,例如設置人行道、斜坡道和電梯等,方便高齡者使用輪椅或助行器等輔具。透過這些配套措施,可以減輕高齡者放棄駕駛後的生活不便,並確保其享有應有的行動權益。

透過持續檢討和精進高齡駕駛的管理制度,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和宣導,並提供完善的替代交通方案和配套措施,才能有效降低高齡駕駛肇事風險,保障所有用路人的安全,並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

改善 高齡駕駛 安全之可行方案與建議

此子題將探討如何改善高齡駕駛安全,並提出可行的方案與建議。內容將涵蓋駕駛能力評估與分級管理、駕駛訓練與輔助科技應用、道路環境與交通設施改善、替代交通方案的推廣,以及社會支持與家庭參與等面向。

駕駛能力評估與分級管理

現行台灣高齡駕駛換照制度,要求75歲以上駕駛人每三年換照一次,並須通過體格檢查和認知功能測驗。然而,此制度仍有精進空間。建議參考國外經驗,例如日本針對有認知功能障礙的駕駛人強制安裝駕駛輔助系統,或限制其僅能駕駛配備特定安全裝置的車輛;韓國則要求70歲以上駕駛人每三年換發一次駕照,並接受認知功能測驗和道路駕駛測驗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未來可考慮更全面且客觀的評估方式,例如:

  • 下修換照年齡門檻: 參考其他國家經驗,考慮將強制換照年齡下修至70歲,甚至65歲,以更早介入高齡駕駛的管理。
  • 強化認知功能測驗: 現行認知功能測驗主要評估記憶力、判斷力及反應能力,未來可加入情境模擬測試,更精準評估駕駛人在實際路況下的應變能力。
  • 導入模擬駕駛測驗: 利用模擬駕駛系統,評估駕駛人在不同路況和天氣條件下的駕駛表現,例如夜間駕駛、雨天駕駛、高速公路駕駛等。
  • 建立駕駛能力分級制度: 根據駕駛能力評估結果,將高齡駕駛分級管理,並針對不同級別的駕駛人,制定不同的駕駛限制和規範,例如限制行駛區域、行駛時段、車輛種類等。

駕駛訓練與輔助科技應用

除了強化駕駛能力評估,也應積極推廣高齡駕駛訓練課程,並鼓勵使用駕駛輔助科技。

  • 定期駕駛訓練課程: 針對高齡駕駛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設計客製化的駕駛訓練課程,例如:提升對危險的感知能力、強化應變能力、熟悉新式交通號誌和標誌等。
  • 推廣駕駛輔助科技: 鼓勵高齡駕駛安裝和使用駕駛輔助系統,例如:車道偏移警示系統、自動緊急煞車系統、盲點偵測系統等,以提升駕駛安全。
  • 提供駕駛輔助科技補助: 政府可提供補助,鼓勵高齡駕駛安裝駕駛輔助系統,降低經濟負擔。

道路環境與交通設施改善

改善道路環境和交通設施,能有效降低高齡駕駛肇事風險。

  • 增設高齡者友善標誌: 放大交通標誌、標線和號誌,提高辨識度,並增設高齡者專用穿越道,保障其通行安全。* 改善路口設計: 縮短行人穿越道的距離、設置行人庇護島、調整號誌時相等,以提供高齡行人更安全的穿越環境。
  • 降低道路速限: 在高齡者活動頻繁的區域,例如:學校、醫院、公園等,降低道路速限,以減少事故發生的機率和嚴重程度。

替代交通方案的推廣

鼓勵高齡者使用替代交通工具,減少駕駛需求,是降低高齡駕駛肇事風險的有效策略。

  • 強化大眾運輸系統: 增加無障礙公車、捷運的班次和路線,並提供更便捷的轉乘服務,方便高齡者使用。
  • 推廣社區接駁車服務: 提供社區內的接駁車服務,方便高齡者往返住家和社區內的各個地點,例如:醫院、市場、活動中心等。
  • 鼓勵共乘制度: 推廣共乘制度,讓高齡者可以與親友或鄰居共乘,減少單獨駕駛的機會。
  • 提供交通補助: 政府可提供交通補助,鼓勵高齡者使用大眾運輸工具或其他替代交通方案。

社會支持與家庭參與

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對於高齡駕駛的安全至關重要。

  • 鼓勵家人關心長輩駕駛狀況: 宣導家庭成員應主動關心長輩的駕駛狀況,並適時勸導長輩放棄駕駛或改用其他交通工具。
  • 提供家庭諮詢服務: 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協助家庭成員與長輩溝通駕駛安全議題,並提供相關的資源和協助。
  • 建立社區支持網絡: 鼓勵社區志工或社福機構提供接送服務,協助高齡者出行。

透過以上多管齊下的策略,期能有效降低高齡駕駛肇事風險,保障所有用路人的安全,並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

總結

2025年5月19日發生於三峽北大國小前的重大車禍,造成3死12傷的慘劇,肇事者為78歲的余姓老翁,突顯了高齡駕駛的交通安全問題。此事件並非單一案例,隨著台灣高齡人口比例攀升,高齡駕駛肇事風險也日益增加,其肇事原因常與生理機能退化、慢性疾病以及對自身駕駛能力認知不足等因素有關。雖然台灣現行已針對75歲以上駕駛人實施換照制度,包含體格檢查和認知功能測驗,但此制度仍有檢討精進的空間,例如年齡門檻、測驗內容以及後續追蹤管理機制等。 此事件凸顯了台灣在高齡駕駛管理、道路安全規劃以及替代交通方案等面向的不足。除了參考其他國家的相關法規和管理經驗外,台灣也應積極研擬更完善的配套措施,例如強化駕駛能力評估、推廣駕駛訓練和輔助科技應用、改善道路環境和交通設施、推廣替代交通方案,以及加強社會支持和家庭參與等。唯有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才能有效降低高齡駕駛肇事風險,保障所有用路人的安全,並建構更友善、安全的交通環境。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0號機, 20 May 2025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