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DNA技術:創造非存活胚胎,為研究開啟新途徑?

0

近年來,合成DNA (synDNA) 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生物醫學研究帶來革命性的可能性。近期研究指出,未來合成DNA技術或能用於創造非存活胚胎,供科學研究使用,此舉可能有助於規避部分關於胚胎實驗的倫理爭議。

此技術的運作機制,初步構想是利用合成DNA序列組建胚胎,但這些胚胎缺乏發育成為完整個體的能力,因此被定義為『非存活胚胎』。此方法或可降低大眾對於破壞人類胚胎的道德疑慮,並為研究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例如探索早期胚胎發育、疾病機制、藥物研發等。

然而,此技術也引發許多倫理和技術上的挑戰。例如,如何界定『非存活胚胎』的標準?如何確保此技術不會被濫用?合成DNA的安全性及潛在的未知風險又該如何評估?這些問題都需要經過嚴謹的科學論證和倫理審查,才能確保此技術的應用符合道德規範,並造福人類。

目前,合成DNA技術仍處於發展初期,距離實際應用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然而,其潛力不容小覷,相關研究的進展值得持續關注。台灣生醫界的高階主管們應密切留意這項技術的發展趨勢,並積極參與國際間的相關討論,以期能及早因應未來可能帶來的挑戰與機會。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Cell 2025-03-24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