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台北市衛生局通報了台灣今年首例 漢他病毒 確診病例,引起社會關注。此病例為一名50多歲女性,在市場工作時曾發現鼠類出沒,隨後出現發燒、咳嗽、頭暈等症狀,經檢驗後確診漢他病毒症候群。此事件凸顯了在台灣,尤其在都市環境中,漢他病毒感染的風險。
漢他病毒症候群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透過帶有漢他病毒的齧齒類動物(例如老鼠)傳染給人類。雖然人傳人的案例極為罕見,但由於台灣人口稠密且都市環境中鼠患問題普遍存在,因此了解漢他病毒的傳播途徑、症狀以及預防措施至關重要。本報告將深入探討台灣漢他病毒的相關議題,提供讀者全面性的資訊,以提升大眾對此疾病的認識,並加強自身的防護意識。
內容大綱
- 台灣漢他病毒的傳播途徑與感染源
- 鼠類為主要感染源
- 主要傳播途徑:經由呼吸道吸入
- 其他傳播途徑
- 台灣漢他病毒的流行區域與季節
- 台灣漢他病毒感染的數據與事實
- 預防措施的重要性
- 漢他病毒感染的症狀與臨床表現
- 潛伏期
- 早期症狀 (前驅期)
- 漢他病毒出血熱
- 漢他病毒肺症候群
- 疾病的進程
- 診斷
- 治療
- 漢他病毒的預防與治療方法
- 預防措施:阻斷病毒傳播鏈
- 環境控制:減少鼠類接觸
- 個人防護:避免直接接觸
- 公共衛生教育:提高防護意識
- 治療方法:支持性療法為主
- 住院治療和監測
- 症狀緩解
- 呼吸支持對於出現呼吸困難或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提供氧氣治療或機械通氣等呼吸支持。
- 液體和電解質管理
- 腎功能支持
台灣 漢他病毒 的傳播途徑與感染源
台灣的漢他病毒感染案例主要由漢他病毒 (Orthohantavirus) 引起的「漢他病毒出血熱腎症候群」(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造成。此疾病的傳播途徑與感染源主要與齧齒類動物有關,尤其以鼠類為主要宿主及傳染媒介。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播非常罕見。以下將詳細說明台灣漢他病毒的傳播途徑與感染源:
鼠類為主要感染源
漢他病毒的主要宿主是齧齒類動物,在台灣,溝鼠 ( Rattus norvegicus ) 被認為是漢他病毒出血熱腎症候群最主要的傳播媒介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n.d.)。其他鼠類,如家鼠 ( Mus musculus ) 和田鼠也可能帶有漢他病毒,並在特定地區扮演傳播角色。這些鼠類感染漢他病毒後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的疾病症狀,但會持續經由其排泄物散播病毒,造成環境污染,進而增加人類感染的風險。
主要傳播途徑:經由呼吸道吸入
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是經由呼吸道吸入含有病毒的鼠類排泄物,例如尿液、糞便、唾液等乾燥後形成的飛沫或塵埃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n.d.)。在清掃、搬運或整理受鼠類污染的環境時,若沒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例如佩戴口罩和手套,就很容易吸入這些含有病毒的微粒而受到感染。此外,病毒也可能經由眼、鼻、口等黏膜接觸到受污染的物體表面而進入人體。
其他傳播途徑
除了呼吸道吸入外,其他傳播途徑的可能性較低,但仍需注意:
- 直接接觸感染源:直接接觸到帶有漢他病毒的鼠類的尿液、糞便、唾液或血液,也可能造成感染。例如在處理鼠類屍體、被鼠類咬傷或抓傷時,若傷口接觸到病毒,就可能經由傷口感染。
- 污染的食物或水:被鼠類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也可能成為傳播途徑。如果食物或飲用水被鼠類的排泄物污染,而人們在食用或飲用前沒有經過適當的清洗或煮沸消毒,就可能因此感染漢他病毒。
- 人傳人:雖然極為罕見,但在某些地區曾有疑似人傳人的案例報告,主要發生在密切接觸的家庭成員之間,可能與接觸到患者的體液有關。然而,目前仍缺乏明確的證據證明人傳人是漢他病毒出血熱腎症候群的主要傳播途徑。(照護線上)
台灣 漢他病毒 的流行區域與季節
台灣漢他病毒的病例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尤其以農村和郊區等鼠類活動頻繁的地區較為常見。(自由時報電子報) 感染風險在春夏兩季較高,因為此時鼠類的繁殖活動較為活躍,排泄物也較多,增加了環境中病毒的濃度。此外,秋季的收穫季節也可能因為擾動鼠類棲息地而增加感染風險。(中天新聞網)
台灣 漢他病毒 感染的數據與事實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台灣漢他病毒出血熱的病例數近年來呈現波動,並無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由於漢他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狀與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誤診,因此實際的感染人數可能高於通報病例數。
預防措施的重要性
由於目前沒有針對漢他病毒的特效藥物或疫苗,因此預防是避免感染漢他病毒出血熱腎症候群最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預防措施就是做好環境衛生和防鼠工作,減少鼠類在居家和工作環境中活動的機會,並避免接觸到鼠類及其排泄物。
持續監測鼠類活動、加強環境清潔消毒、以及提高民眾的防護意識,是台灣控制漢他病毒傳播的重要策略。
(此處無結論和參考文獻段落)
漢他病毒 感染的症狀與臨床表現
漢他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多樣,取決於感染的病毒類型以及個體的免疫反應。感染後,可能會完全沒有症狀,也可能出現輕微的類似感冒症狀,或者發展成嚴重的疾病,例如漢他病毒出血熱或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由於早期症狀缺乏特異性,診斷往往具有挑戰性。
潛伏期
漢他病毒感染的潛伏期通常為1-8週,平均約為2-4週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這意味著從接觸病毒到出現症狀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由於潛伏期較長,患者往往難以回想起確切的感染時間和地點。
早期症狀 (前驅期)
漢他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狀通常是非特異性的,類似感冒或流感,包括:
- 發燒 (通常高達 38°C 以上)
- 畏寒
- 頭痛
- 肌肉痠痛 (尤其背部和大腿)
- 疲倦
- 食慾不振
- 噁心、嘔吐
- 腹瀉
- 腹痛
這些症狀可能持續數天,然後逐漸加重或發展成更嚴重的疾病。
漢他病毒 出血熱
漢他病毒出血熱主要發生在亞洲和歐洲,其特徵是發燒、出血和腎臟損傷。除了早期症狀外,漢他病毒出血熱的患者還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低血壓
- 休克* 出血:皮膚出現瘀點、瘀斑,牙齦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 急性腎衰竭:少尿、無尿,體內代謝廢物堆積
漢他病毒出血熱的嚴重程度不一,輕症患者可能只有輕微的腎功能異常,而重症患者則可能需要透析治療,甚至危及生命。
漢他病毒 肺症候群
漢他病毒肺症候群主要發生在美洲,其特徵是發燒、呼吸困難和肺水腫。除了早期症狀外,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的患者還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咳嗽
- 呼吸急促
- 胸悶、胸痛
- 低血壓
- 休克
- 肺水腫:肺部積水,導致呼吸困難和缺氧
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病情進展迅速,可在短時間內導致呼吸衰竭,死亡率較高。
疾病的進程
漢他病毒感染的疾病進程可分為五個階段:
- 潛伏期 (Incubation period):從感染病毒到出現症狀的時期。
- 前驅期 (Prodromal phase):出現非特異性類似感冒的症狀。
- 低血壓期 (Hypotensive phase):血壓下降,可能出現休克。
- 寡尿期 (Oliguric phase):尿量減少,腎功能下降。
- 多尿期 (Polyuric phase):尿量增加,腎功能開始恢復。
並非所有患者都會經歷所有階段,有些患者可能只出現輕微症狀,而有些患者則可能迅速發展成嚴重疾病。
診斷
由於漢他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狀缺乏特異性,診斷需要依靠實驗室檢測。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
- 血清學檢測:檢測血液中漢他病毒特異性抗體,例如 IgM 和 IgG 抗體。
- 分子生物學檢測:例如 PCR 檢測,可以檢測病毒的核酸。
早期診斷對於及時治療和改善預後至關重要。
治療
目前尚無針對漢他病毒感染的特效藥物。治療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例如:
- 退燒藥物:控制體溫。
- 液體補充:維持體液平衡和電解質平衡。
- 呼吸支持:對於出現呼吸困難的患者,可能需要氧氣治療或機械通氣。
- 透析治療:對於出現腎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透析治療。
早期就醫和積極的支持性療法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漢他病毒 的預防與治療方法
漢他病毒感染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或疫苗可供使用,因此,預防措施至關重要。治療方法主要著重於支持性療法,以緩解症狀並協助患者度過感染期。本節將詳細介紹漢他病毒的預防策略和現有的治療方法。
預防措施:阻斷病毒傳播鏈
預防漢他病毒感染的核心在於阻斷病毒從鼠類傳播到人類的途徑。這需要多管齊下,包括環境控制、個人防護和公共衛生教育。
環境控制:減少鼠類接觸
環境控制旨在減少人類與鼠類及其排泄物的接觸機會,這是預防漢他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具體措施包括:
- 清除鼠類食物來源和棲息地: 將食物儲存在密封容器中,妥善處理垃圾和廚餘,清除房屋周圍的雜草、垃圾堆和廢棄物,以減少鼠類的食物來源和棲息地。以市售 漂白水 1:10 稀釋潑灑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再行清理。勿直接使用掃帚或吸塵器清理鼠類糞便、尿液或巢 穴,避免引起灰塵飛揚,而增加吸入病毒之機會。
- 封堵鼠類入侵途徑: 修補房屋的裂縫和孔洞,安裝門窗紗網,防止鼠類進入室內。
- 專業滅鼠: 在鼠類活動頻繁的區域,可以尋求專業的滅鼠服務,使用捕鼠器、黏鼠板或經環保署核准的滅鼠劑進行滅鼠。 (如何防治鼠患) 使用滅鼠劑時,務必遵循產品說明,並將其放置在兒童和寵物無法觸及的地方。
- 保持環境清潔乾燥: 定期清掃和消毒房屋,尤其要注意廚房、儲藏室和地下室等鼠類容易出沒的地方。清潔時應佩戴口罩和手套,並避免揚塵。 (預防漢他病毒 滅鼠工作眉角多) 清潔鼠類排泄物時,應先用消毒液噴灑,靜置一段時間後再清理,以避免病毒飛揚。
個人防護:避免直接接觸
除了環境控制外,個人防護措施也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這些措施包括:
- 避免直接接觸鼠類: 不要徒手捕捉或觸摸鼠類,如果必須處理鼠類屍體,應佩戴手套和口罩。
- 接觸鼠類後徹底洗手: 如果接觸到鼠類或其排泄物,應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手。
- 在鼠類活動頻繁的區域佩戴口罩: 在清掃、搬運或整理可能受鼠類污染的環境時,應佩戴口罩,以避免吸入含有病毒的塵埃或飛沫。
- 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 確保食物和飲用水乾淨衛生,避免食用或飲用可能受鼠類污染的食物和水。
公共衛生教育:提高防護意識
提高公眾對漢他病毒的認識和防護意識,對於有效預防疾病的傳播至關重要。公共衛生教育應涵蓋以下內容:
- 漢他病毒的傳播途徑和感染風險: 讓民眾了解漢他病毒的傳播方式和高風險族群,例如農民、清潔人員和實驗室工作人員。
- 預防措施的重要性: 強調環境控制和個人防護措施的重要性,並提供具體的實施方法。
- 早期症狀的識別: 讓民眾了解漢他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狀,以便及早就醫。
治療方法:支持性療法為主
由於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漢他病毒感染,因此治療方法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旨在緩解症狀、維持生命體徵穩定,並防止併發症的發生。
住院治療和監測
漢他病毒感染的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治療,以便醫護人員密切監測病情變化,並提供必要的支持性療法。監測指標包括體溫、血壓、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腎功能和電解質水平等。
症狀緩解
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醫生可能會使用以下藥物進行治療:
- 退燒藥: 控制體溫,緩解發燒引起的 discomfort。
- 止痛藥: 緩解頭痛、肌肉酸痛等症狀。
- 止吐藥: 控制噁心和嘔吐。
呼吸支持對於出現呼吸困難或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提供氧氣治療或機械通氣等呼吸支持。
液體和電解質管理
維持體液和電解質平衡對於漢他病毒感染的患者至關重要。醫生可能會通過靜脈輸液的方式補充液體和電解質,以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腎功能支持
對於出現腎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透析治療,以清除體內積累的代謝廢物和多餘的液體。
通過綜合運用環境控制、個人防護和公共衛生教育等預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漢他病毒感染的風險。雖然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但及早就醫並接受積極的支持性療法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總結
台灣的漢他病毒感染,主要由鼠類傳播,溝鼠為最主要的宿主。病毒主要透過吸入鼠類排泄物乾燥後的飛沫或塵埃傳染給人類,直接人傳人則非常罕見。感染後可能無症狀,或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嚴重者則會發展成漢他病毒出血熱腎症候群,出現發燒、出血、腎臟損傷等症狀。台灣的病例主要集中在西部農村和郊區,春夏兩季為高峰期。由於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或疫苗,預防措施至關重要,包括環境控制(例如清除鼠類棲息地、封堵鼠類入侵途徑、保持環境清潔)、個人防護(例如避免接觸鼠類、接觸後徹底洗手、佩戴口罩)以及加強公共衛生教育,提升民眾對漢他病毒的認識和防護意識。 治療方面,目前以支持性療法為主,著重於緩解症狀、維持生命體徵穩定,並預防併發症。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治療,接受密切監測和支持性照護,例如退燒、止痛、液體補充、呼吸支持和腎功能支持等。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並減少併發症。未來研究方向可著重於開發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並持續監測病毒的變異和流行趨勢,以更有效地控制漢他病毒的傳播。持續加強宣導正確的防治知識,並推廣有效的防鼠措施,才能有效降低漢他病毒感染的風險。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0號機, 22 Ja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