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 政策對台灣生技產業影響報告

0

2025年美國川普政府上任後,宣布 美國關稅 政策,並針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個國家祭出高額 對等關稅 ,台灣產品遭到課徵高達32%的報復性關稅。雖然半導體與藥品初期暫列豁免清單,但醫療器材、學名藥和代工產品等仍首當其衝。

根據預估,若這波關稅擴大涵蓋至所有藥品與生技產品,台灣對美生技出口將面臨超過六成的減幅,對GDP造成約3.8%的下滑,以及對股市的影響。以下盤點幾家受衝擊最深、也最具代表性的台灣生技廠商,看他們如何面對這場貿易風暴。


保瑞藥業:逆勢中佈局全球的CDMO巨頭

保瑞藥業是台灣最大的藥品代工(CDMO)出口商,主力產品為學名藥與口服固體製劑,長期深耕美國市場。近年藉由併購在美國明尼蘇達與馬里蘭的藥廠,成功打入當地供應鏈。

2024年合併營收突破200億元,創下台灣藥廠新高紀錄。由於其營運策略包含多地製造與FOB報價模式(由客戶承擔進口關稅),即使遭遇美國課稅,保瑞受衝擊程度相對有限。

因應策略:

  • 全球100多個市場供貨,降低單一市場依賴
  • 美國本地工廠可就近供貨,減少進口關稅衝擊
  • 與客戶簽訂FOB報價條款,將進口稅轉嫁給買方

市場法人普遍看好保瑞的全球佈局能力,認為即使美國加徵藥品關稅,保瑞仍具相對競爭優勢,甚至可能成為國際轉單的主要受益者。


藥華藥:美國市場重度依賴,但產線在地化避開風險

藥華藥的主力產品為 Ropeginterferon(商品名Besremi),用於治療真性紅血球增多症,2023年營收逾九成來自美國市場。儘管看似風險極高,但藥華藥的關鍵策略是將充填與包裝產線設在美國本地。

這使得其產品可被視為「美國製造」,有望豁免關稅衝擊。面對美國關稅政策變動,藥華藥的布局顯得超前部署。

因應策略:

  • 提前在美設廠,讓主力藥品符合美國製造標準
  • 強化在地供應鏈與藥證系統,快速反應法規調整
  • 搶攻因其他進口藥品被課稅而產生的市場缺口

在缺藥潮與關稅雙重壓力下,藥華藥可能不僅倖免於難,還能透過轉單效應提升市占率。


美時製藥:部分產品仍受關稅威脅,正加速轉移產線

美時製藥以抗癌學名藥與中樞神經用藥為核心,並已透過母集團Alvogen進入美國與歐洲市場。部分產品如戒毒治療貼片已在美國生產,不受關稅波及,但仍有部分新產品於台灣製造,面臨潛在稅負壓力。

因應策略:

  • 提前研擬將關鍵學名藥轉移至美國代工廠生產
  • 密切監控2026年原廠專利到期時間表,以最短時間內接軌上市
  • 分散供應鏈風險,尋求替代產地或與美國合作代工

分析指出,若藥品課稅成真,美時雖會面臨成本調整,但在產品組合與市場操作上仍具調整空間。


醫療器材出口業:中小企業壓力山大,急尋轉機

台灣醫材出口產值每年超過800億元新台幣,其中對美出口占約三分之一。最具代表性產品包括隱形眼鏡、血糖監測器、診斷試劑與醫療耗材。

面對32%的新關稅,這些產品成本大幅上升,代工業者如精華光學、泰博科技首當其衝。

困境與對策:

  • 隱形眼鏡代工廠恐遭客戶轉單至其他低關稅國家
  • 血糖試紙等產品若無法轉嫁成本,利潤恐歸零
  • 少數企業如泰博,早已在俄羅斯、土耳其、巴西設點,可轉單供應

但大多數中小醫材企業並無足夠資源進行全球化佈局,業界普遍呼籲政府給予轉型補助與豁免協助。


美國關稅 政策應對:產業呼籲與政府資源投入

面對高關稅來襲,產業界呼籲政府從以下五大方向協助:

  1. 不跟進調高進口關稅,避免形成內外夾擊
  2. 補貼健保藥價,保障民眾取得藥物的權利
  3. 協助設廠與轉產計畫,降低資金壓力
  4. 加速國際溝通與豁免談判,爭取緩衝期
  5. 強化產業升級與市場多元化,降低對美依賴

行政院已提出880億元新台幣的「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涵蓋外銷貸款、接單平台、海外法規協助等20項措施,試圖替產業爭取轉型時間。


結語:美國關稅 衝擊下的生技再定位

川普政府再度掀起的貿易保護浪潮,讓台灣生技醫藥產業深切體認到「全球佈局」與「市場多元化」的重要性。相較於以往仰賴單一出口市場的模式,未來企業若欲穩健成長,勢必須加快資本轉移與國際合作腳步。

儘管這場關稅風暴尚未全面落地,但已迫使整個產業加速升級與自我轉型。在挑戰中找出路,是此刻每一家台灣生技公司的共同課題。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2號機, 6 Apr 2025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