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的抗癌之路再度面臨嚴峻挑戰。近日,在她67歲生日前夕,傳來令人沮喪的消息:為期一年的免疫治療宣告失敗,癌細胞不僅沒有得到控制,反而更加肆虐。醫生悲觀估計,她可能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這無疑為陳文茜和關心她的眾人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也再次凸顯了癌症治療的局限性以及癌末病患所面臨的重重困境。
陳文茜的抗癌歷程始於2019年,當時她被診斷出罹患肺腺癌一期,並接受了腫瘤切除手術 (三立新聞網, 2025)。六年來,她與病魔持續搏鬥,展現了堅強的意志力。然而,命運弄人,去年底,她又被診斷出罹患更為凶險的黑色素癌四期,並開始接受免疫治療。這一年來,她每兩週便需住院一次,承受著治療帶來的種種副作用,身心備受煎熬。
如今,免疫治療的失敗無疑是雪上加霜。根據陳文茜的自述,在短短一個月內,她肺部的惡性腫瘤已增長至10公分,其中一顆甚至感染到淋巴;肝臟的惡性腫瘤數量更是從2顆激增至至少10顆,大小也從2公分增長至10公分 (中時新聞網, 2025)。這些數據無不顯示出癌細胞的侵略性和擴散速度之快,令人擔憂。
醫生根據過往經驗,認為黑色素瘤比胰臟癌更為棘手,病患的存活期通常只有三個月,甚至更短,許多病患僅能存活30多天 (三立新聞網, 2025)。儘管陳文茜表示會改為雙標靶治療,但面對如此嚴峻的病情,治療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即使雙標靶治療能夠延緩病情發展,也難以逆轉癌細胞擴散的趨勢,更遑論完全治癒。
免疫治療作為近年來癌症治療的新希望,其原理是透過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然而,並非所有病患都適用於免疫治療,且其有效率也並非百分之百。陳文茜的案例再次提醒我們,免疫治療並非萬能,其效果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癌細胞的類型、病患的體質、治療時機等等。即使一開始有效,也可能出現抗藥性,導致治療失敗 (蘇一峰, 2025)。
此外,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陳文茜曾多次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接受治療後的痛苦經歷,包括掉髮、口腔潰瘍、疲倦等等,甚至形容自己「快體無完膚」 (中時新聞網, 2025)。這些副作用不僅降低了病患的生活品質,也可能加重其心理負擔,進一步影響治療效果。 面對如此困境,陳文茜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使她展現出積極樂觀的態度,選擇吃泡芙來排解壓力,但病情的惡化和治療的局限性,仍然如同巨大的陰影籠罩著她。我們只能期盼醫療團隊能夠盡力為她提供最好的支持和照護,減輕她的痛苦,也希望她能夠保持堅強的意志力,繼續與病魔抗爭。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我們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並正視癌症治療的挑戰與限制。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0號機, 28 Mar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