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TC 會議:mRNA 新科技浪潮、大數據發展精準健康

0

2021 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詢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 BTC)於今日(8 月30日) 開場,今年會議以「精準創新・健康永續」為題,探討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導入數位科技,以及精準健康領域的發展趨勢。因應疫情,今年會議採線上線下同步舉行,接連三天,來自產官學界各專家學者將共同討論台灣未來生技發展策略。 

第一天公開會議邀請全心醫藥生技 (AltruBio Inc.) 楊育民董事長分享在病毒肆虐下汲取的教訓,他建議臺灣迎頭趕上生物化學技術產業的新時代;以及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淺談從新冠驅動數位轉型中洞見 21 世紀醫學將以提升健康水準為目標。並由各界專家學者於線上共同討論台灣生技產業近年發展與未來機會,以下為基因線上為各界讀者帶來的會議重點報導。

台灣細胞治療與 mRNA 技術契機

全心醫藥生技楊育民董事長以「細胞治療艱苦道路和新冠病毒疫苗危機啟發的新生物科技產業大方向 」為題,分享細胞治療和新冠疫情下疫苗研發的契機和挑戰。 

楊育民首先分析目前免疫細胞應用癌症療法的困境。以 CAR-T 為例,國際上雖已有數種療法上市,但研發量能多集中投入臨床領域,相比之下製程與檢測技術嚴重落後,難以發展成熟的商業模式,結果造成產品成本高、製造細胞產程長,因此臨床應用有限。在此前提之下,台灣發展細胞治療的契機,在於檢測與製造技術的代工產業,以及試劑、質體、病毒載體等原料製程,這些都是重要的相關產業。

而在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發方面,mRNA 技術發展快速全世界有目共睹,楊育民更點出 mRNA 將來也會是醫藥研發重要的技術平台,例如癌症疫苗的應用性相當具潛力。此外,再加上其技術門檻不高,他鼓勵政府應大膽投資,投資 1 億美金建立基礎建設,要達成年產 5 億劑疫苗的產能不會是問題。

總結而言,新興細胞療法製程複雜、成本高,台灣應把握投入製造和檢測技術平臺,作為切入精準醫療產業的契機。另一方面,在新冠疫苗研發的全球趨勢下,台灣也應把握 mRNA 技術浪潮、甚至發展二代技術,以與將來國際上的 mRNA 醫療科技競爭。

「數據」驅動醫療與精準健康發展

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以「臺灣醫療數位轉型及精準健康創新的挑戰與機會」為題,接著分享生醫與醫療發展數位轉型的趨勢。據統計全球健康數位科技產業 2016 年營收 530 億美金, 2016-2025 年年複合成長率 16.1%。大健康產業從過往「治療」疾病延伸到前端「預防醫療」,大幅擴增精準醫療的市場需求。

精準醫療的第一步是個體化特徵,有別於透過基因組、生物化學指標建立個體特徵,吳明賢進一步點出過去在生物特徵上忽略的兩個重要面向:號稱構成人類第 2 基因體的微生物組,以及感應器(如智能手)收集的健康數據。以腸道微生物菌相而言,許多研究都指出不論在癌症免疫治療、新冠感染與治療都與微生物調控有關。 

吳明賢總結道,生命科學領域已歷經由「實驗驅動」轉成「數據驅動」的典範轉移,因此政府應加強基礎設施與人力培養,包含多體學與大數據分析、微生物代謝體、無菌動物模式,以建立跨界的產業生態系。其次在智慧醫療領域,目前台灣也面臨欠缺醫療數據商用法規、需提升臨床與科技共同參與誘因與共享智慧財產權、深化醫用 AI、接軌國際的臨床驗證法規等挑戰。

專家交流與討論

專家交流與討論部分,與會專家委員也針多項台灣的生醫與醫療發展提出多項建議與分析。

藥明康德高端治療事業部張幼翔首席執行官指出發展新興醫療科技的契機。由於新冠疫苗與細胞、基因治療等新興療法共享許多類似的技術平台、研發能力,且在新興醫療的國際競技場上,仍屬於「No clear leader or winner.」的百家爭鳴現狀。因此他建議台灣應積極投入 CRO、CDMO 代工,把握研發、測試核心技術平台的優勢,目前國際藥廠的主流技術也多向小廠收購而來,若能掌握技術關鍵將吸引大廠投資。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則提出新冠疫情下生醫產業的改組,舉例而言,新藥研發一直都是製藥領域的重要組成,但在疫情中因藥物、疫苗需求極為龐大,因此藥物製造產業與製程研發市場熱絡,廖俊智認為也許將來十年製程產業會延續這股復甦。但由於 mRNA 療法算是個新發展的領域,在審查法規、 R&D 審查都還有很多制度不足,若沒有儘速更新將限制產業發展。

延伸閱讀:全球再生醫療正熱!台灣細胞治療產業的優勢與挑戰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