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Taiwan Bio-Pharma Development Foundation, TBF)自 2013 年成立以來,致力於推動生技醫療的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今年(12 月 7 日),TBF 在 2024 年度頒獎典禮中宣布投入 2,500 萬元資助,支持多項具有突破性的研究計畫,涵蓋癌症免疫療法(Cancer Immunotherapy)、基因編輯治療(Gene Editing Therapy)、心臟再生醫療(Cardiac Regeneration)及新型疫苗平台(Next-Generation Vaccine Platform)等領域。
TBF 每年舉辦的頒獎典禮,期望表彰台灣醫學界卓越貢獻者。今年「TBF 學術講座獎」與「吳火獅醫學獎」(Wu Ho-Su Medical Award),分別聚焦於資深學者與青年研究者的突破性成果,展示台灣生技醫療領域的多元與深度。
TBF 獎:楊鎧鍵找出心血管疾病標誌、駱遠光學成像提高癌症與神經疾病早期檢測精準度
在 2024 年度 TBF 學術獎中,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教授楊鎧鍵與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器材與醫學影像研究所教授駱遠憑藉出色研究成果獲此殊榮。
楊鎧鍵教授的研究領域涵蓋心血管疾病的基礎與轉譯醫學,特別專注於心肌病變與心律不整的診斷與治療。他領導的團隊深入探討非編碼 RNA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功能,並研究氧化壓力對心臟間隙連接蛋白的影響。
他的研究專注於內質網蛋白 TXNDC5 的研究,探討其在組織纖維化(Tissue Fibrosis)與血管疾病(Vascular Diseases)中的作用。他的研究發現,TXNDC5 在心臟及器官纖維化的過程中具有關鍵調控功能,為治療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纖維化提供新目標,展現出臨床轉譯應用潛力。
另一方面,駱遠教授致力於開發先進生醫光學成像技術(Advanced Optical Imaging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包括 3D 光學顯微系統及多焦光學生物成像應用。駱教授致力於開發 AI 輔助三維活細胞免染色定量顯微系統,提升細胞研究的精確度與效率。他的研究不僅提升疾病診斷與觀察的精準度,還在癌症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早期檢測中發揮重要作用,為現代醫療技術帶來突破。
吳火獅獎:潘明楷提動作障礙疾病新方向、蔡素宜以非編碼 RNA 治療心臟病、顧正崙聚焦本土免疫病
在吳火獅醫學獎方面,臺大醫學院藥理所副教授潘明楷提出基於小腦神經動力學(Cerebellar Neurodynamics)的研究,解析震顫病理生理學(Tremor Pathophysiology)與人體運動控制(Human Motor Control),為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及運動障礙疾病提供新治療方向。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蔡素宜,分享以人類多功能幹細胞(hPSCs)為基礎的心臟病研究,聚焦於心臟發育機制與潛在治療方法。她的研究揭示 RBM24 蛋白在心臟發育及心肌細胞肌節結構組裝中的關鍵角色,並指出 ACTN2 基因外顯子 6 對肌節完整性的重要性。同時,RBM24 蛋白可能透過非編碼 RNA 調控心臟基因,為心臟病的分子治療提供全新方向。隨著多能幹細胞技術進步,她的團隊成功生成功能性心肌細胞,用於疾病模型建立與新藥篩選,未來有望開發非編碼 RNA 小分子作為治療工具,為心臟病患者帶來臨床突破。
長庚醫學教授顧正崙以其對「抗細胞激素自體抗體」(Anticytokine Autoantibodies)的研究而獲獎,他的研究聚焦於台灣特有的免疫性疾病,尤其是「抗伽馬干擾素自體抗體」(Anti-IFN-γ Autoantibodies),並闡明其與特定 HLA 基因的關聯。顧教授的團隊設計一種修飾過的伽馬干擾素,能避免抗體干擾,並正在進行白斑症臨床二期試驗,同時開發抗 GNCF 自體抗體以治療多發性硬化症,並探索針對腎病的特殊抗體技術。顧教授期待透過「本土疾病」究改善患者健康,並提升台灣在國際醫學領域的影響力。
謝清河研心肌再生、林國儀探討 B 與漿細胞免疫療法潛力、吳漢忠 LNP 提升 mRNA 遞送
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謝清河,專注於以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為基礎的心臟再生治療,成功將心肌細胞及內皮細胞移植到靈長類模型心肌梗塞部位,大幅改善心臟功能。他的研究成果顯示,未來可望利用超級誘導多能幹細胞(Superior iPSCs),覆蓋更廣泛的病症範疇,推進心臟再生醫療的臨床應用。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暨醫學生物學組特聘研究員林國儀,以其在免疫學領域的深厚研究榮獲高度關注。她的研究專注於 B 細胞與漿細胞(Plasma Cells)的活化與分化機制,探索其在感染性疾病及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開發中的應用。
林教授的實驗室深入研究控制 B 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特別關注轉錄與轉譯後修飾的角色。她的團隊開發出一種單細胞篩選平台,能高效分離針對感染性疾病的單株抗體,並進一步研究其調控功能。這些抗體不僅能提升體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的長期記憶功能,也為治療感染性疾病提供解決方案。林教授研究顯示,透過解析 B 細胞與漿細胞的作用機制,可進一步推動免疫療法的發展,促進疾病治療從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
中央研究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Han-Chung Wu)教授,以其在 mRNA 疫苗及治療技術開發領域的卓越成就受到廣泛矚目。他的研究聚焦於利用脂質奈米顆粒(Lipid Nanoparticles, LNPs)來提升 mRNA 的遞送效率,並保護 mRNA 避免胞外降解,這一技術突破為 mRNA 疫苗的臨床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吳教授的研究展示 mRNA 疫苗及治療技術的廣泛應用潛力,特別是在針對登革熱(Dengue Fever)及癌症的疫苗開發中成效顯著。同時,他還致力於設計新型和功能可控的離子化脂質,用於優化 mRNA 疫苗的遞送技術,並提出針對免疫細胞、腫瘤及特定器官的定向遞送策略。
詹迺立鑑定多種抗結核藥物抑制劑、徐善慧新型生物材料促組織再生
台灣大學醫學院生化分生所特聘教授兼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詹迺立(Nei-Li Chan)教授,以其在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抗結核藥物開發中的重要研究成就廣受關注。他的研究聚焦於結核分枝桿菌 DNA 拓撲異構酶(DNA Gyrase)的 ATPase 結構域,這是結核分枝桿菌 DNA 複製與轉錄的關鍵酶,也是抗結核藥物的核心靶點之一。
詹教授與佛羅里達國際大學(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的合作團隊開發一套高通量篩選系統,成功鑑定出多種新型的抗結核藥物抑制劑,其中一種化合物顯示出與 Mtb gyrase 的強結合能力。他們進一步利用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分析該化合物與 gyrase 的作用模式,這些發現為優化新型抗結核藥物提供重要依據。該研究為解決目前由於抗藥性菌株崛起而導致的結核病治療困境提供新策略,也為開發更高效且低毒性的抗結核藥物開展道路。
台灣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徐善慧(Shan-Hui Hsu),憑藉在生醫高分子材料與生物 3D 列印技術領域的創新成果受到高度關注。她的研究專注於開發新型生物材料(Biomaterials),特別是用於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的應用,展現出廣泛的臨床潛力。
徐教授研究團隊成功設計出一種具自我修復功能的幾丁聚醣凝膠(Chitosan Gel)作為三維(3D)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結合高靈敏度的金奈米薄膜(Gold Nanoparticle Thin Film)應變感測器,用於模擬細胞微環境動態,並實現高穩定性與防水性能。這項技術可有效支撐誘導多能幹細胞(hPSCs)生成的心肌球體細胞,進一步促進組織再生。
此外,她的團隊還開發 3D 列印的生物相容性血管修補貼片,該貼片由內皮細胞負載的生物材料製成,在缺血性肢體模型中可促進血流恢復、減少組織壞死並提升毛細血管密度,顯著改善缺血肢體的運動功能。
洪上程糖分子疾病診斷預防與藥物開發、李永陵創樹突細胞奈米免疫藥物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洪上程(Shang-Cheng Hung)教授,致力於開發新型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並探索其在疾病診斷與預防中的應用潛力。他的研究揭示碳水化合物在多種生物系統中的重要角色,包括病毒與細菌感染、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以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進程。
洪教授專注於合成新型糖類分子,這些分子可用於疾病診斷、預防及藥物開發。他的研究成果不僅為癌症和感染性疾病提供了創新治療策略,也為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新型療法奠定了基礎。這些技術有望在未來推動新藥的快速開發,並提升診斷工具的精準度與敏感性。
洪教授的研究展現糖類科學在現代醫療中的廣泛應用潛力,為生物醫學領域的創新提供全新方向,進一步鞏固了台灣在國際糖類化學與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領先地位。
中研院生物醫學所研究員兼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執行長李永陵教授,聚焦於開發針對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s, DCs)的新型奈米免疫藥物,用於增強免疫系統對腫瘤的攻擊。李教授的研究團隊利用奈米脂質載體(Liposomal Nanocarriers)開發一種專門針對 DCs 的 AhR 拮抗劑,該藥物能誘導 DCs 產生高水準的白介素-12(IL-12),激活 CD8+ T 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s),從而有效抑制腫瘤生長。
在腫瘤異種移植模型中,這種 DC 標靶脂質奈米藥物與 PD-1 抑制劑聯合使用,顯示出顯著抗腫瘤效果。李教授指出,傳統 DC 疫苗因依賴於患者自體細胞製備而面臨應用上的挑戰,而這款「即用型」(Off-the-Shelf)奈米藥物克服此一局限,為實體腫瘤的免疫治療帶來希望。
TBF 與 吳火獅共構生技醫療未來版圖
透過持續支持多元化的研究領域與創新技術,TBF 成功將學術研究與臨床應用、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今年的頒獎典禮與論壇充分展現台灣在生技醫療領域的領先實力,特別是在癌症治療、心臟修復、疫苗開發及再生醫學的技術突破上,為全球醫療健康產業注入新動能。
延伸閱讀:2023 TBF 講座與吳火獅醫學獎,5000 萬元生技獎花落誰家?©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