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亂世中,堅守自己最強大的核心優勢,才是立足不敗的關鍵。」——張忠謀
半導體是科技發展的心臟,如今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已經成長為個人電腦產業規模的 2.5 到 3 倍,市場規模快速朝向 7,000 億美元邁進。在這個競爭激烈、變化莫測的市場環境中,臺灣憑藉著關鍵的製造技術和獨特的產業生態系統,成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核心樞紐。然而,在美國川普總統的新一輪關稅政策下,臺商必須重新佈局,迎接全球經濟與貿易的新挑戰。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與 KPMG 安侯建業於 2025 年 7 月 2 日共同舉辦「2025 玉山安侯科技論壇」,以「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剖析」為核心議題,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隆重登場。論壇集結產官學研重量級講者,全面剖析半導體產業的全球佈局趨勢、稅務規劃挑戰與地緣政治風險,為台灣科技業指引未來發展方向。
臺灣的國際角色從過去單純代工,轉型為全球產業鏈「催化劑」
DIGITIMES 董事長黃欽勇剖析半導體供應鏈,將可能揭示台灣在後摩爾時代的角色與風險因應。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目前接近 6,500 億美元,美國半導體協會(SIA)數據顯示,亞洲佔全球市場規模的 54%,而美國僅佔 30%。但他指出,此數據可能導致美國政府對亞洲市場的錯誤解讀,引發市場不確定性。此外,中國自 2014 年起每年半導體進口額近 2,000 億美元,成為全球半導體需求的最大市場,臺灣則以實際出口量計算,是全球半導體出口第一大國。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獨特優勢主要體現在先進製程製造和封裝技術方面,不僅貢獻了過去十年的經濟成長動力,也使臺灣的國際角色從過去單純的代工轉型為全球產業鏈的「催化劑」。全球半導體市值分析顯示,臺灣企業的市值已達亞洲市場一半左右,超過中國與歐洲的總和,特別是台積電(TSMC)更成為全球半導體製造領域的巨擘,進一步鞏固臺灣的產業地位。
美國關稅政策翻轉臺商供應鏈布局,迎「新東進」時代
KPMG 安侯建業稅務部副營運長丁傳偉表示,針對川普政府推出的對等關稅機制,以及 301 條款與 232 條款的貿易措施,使臺灣半導體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對等關稅政策不僅提高臺灣產品出口美國的成本,也使臺商必須重新評估國際供應鏈佈局。為應對美國新政,企業正透過改變採購模式、重新談判供應商合約、導入 AI 技術以提升合規效率,力圖降低貿易政策帶來的衝擊。
此外,川普政府政策更進一步推動企業加速赴美投資,即使建廠成本極高,仍迫使許多臺商轉向美國市場,形成新一波「東進」風潮。隨著年輕人才大量前往美國發展,企業接班模式亦出現巨大變革,年輕世代被推向企業經營前線,開啟企業再造的新篇章。
然而全球貿易戰爭持續升溫,臺灣傳統製造業如鋼鐵、石化和水泥等也面臨嚴重衝擊。未來,企業需密切關注美國對臺灣可能實施的配額制度,以防止半導體及其他高科技產品受到更嚴重的貿易限制。
全球化已死下的「區域化」再生,如何留才並鞏固本地知識價值成下個挑戰
過往的「全球化」逐漸轉變為「區域化」發展,各大經濟體如美國、中國、東協等分別形成獨立的市場與生產體系,臺灣、日本和韓國則必須重新定位在供應鏈中的角色。臺灣因擁有完整的電子產業鏈,尤其是在 Power Supply(電源供應)產品領域,已佔全球營業額的 50%,未來持續的技術升級和創新將是鞏固優勢的關鍵。
另一方面,臺灣製造業面臨的人才招募、本地化團隊建置、IP 保護和技術創新等挑戰愈發嚴峻,企業必須制定明確的全球化佈局策略與目標。此外,臺灣必須重新評價本土知識價值,調整產品策略,避免低價競爭,提升高附加價值產品的比重。
總而言之,面對半導體產業的劇烈變化及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臺灣企業需秉持「馬拉松心態」,調整步調與策略,以智慧化解挑戰。政府與企業共同合作,持續培養人才、推動潔淨能源技術和完善法規制度,方能確保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長期競爭力,並開創下一個產業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