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百年轉折:從 T 型車到 AI 時代的社會與法治省思

0

如今,當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快速走入我們的生活,從產業應用、教育模式、到法治制度,這場「智慧革命」再次挑戰我們的適應力與想像力。面對 AI 如浪潮般席捲而來的時代,我們或許可以從歷史的回聲中找到前進的方向與省思的依據。

2025 年金根獎產業科技論壇中,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以「AI 與社會人文法治」為題進行主題演講,他表示人工智慧目前正在「降維打擊」人類社會,如何找到有效的應對之道,站在巨人之巔更進一步,是活在現代的每一個人都需要努力思考的議題。

人工智慧百年轉折:從-T-型車到-AI-時代的社會與法治省思(攝影:基因線上)
蔡明順校務長以 AI 與社會人文與法治為題進行深入探討(攝影:基因線上)

產業轉型的歷史回聲:從馬車到人工智慧

蔡明順娓娓道來,1924 年,亨利·福特(Henry Ford)推出的 T 型車(Model T)徹底改變了交通運輸的面貌,汽車數量首次超過馬匹,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與新時代的開始。 馬車工會曾是當時最大的工會之一,涵蓋了馬蹄鐵製造、馬車輪、馬車廂、馬車夫等多個職業。 然而,汽車的興起使得這些職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產業與職業,如汽車製造、交通運輸、物流等。

這段歷史提醒人類,技術的進步往往伴隨著產業的轉型與社會的變革。 正如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言:「歷史不會重複,但會以驚人的相似性如同押韻般出現。」(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 如今,AI 的快速發展正引領著另一場深刻的變革,對產業、教育、社會結構乃至法治體系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教育與學習的重塑:AI 在知識生產中的角色

在教育領域,蔡明順指出 AI 正逐步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 過去,學生透過課堂筆記、課後複習等方式進行學習;而現在,許多學生利用 AI 工具,如語音轉錄、摘要生成、Podcast 轉換等,進行更高效的學習。 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也改變了知識的生產與傳遞方式。

此外,AI 還可以模擬虛擬導師,幫助學生進行個別化自學。例如,將張忠謀的自傳、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演講、賈伯斯(Steve Jobs)的訪談等資料輸入 AI 模型,學生可以與這些虛擬導師進行互動,獲得多元的學習體驗。

然而蔡明順也表示,這種學習方式也引發了對 AI 與人類教師角色的討論。 根據一項研究指出,雖然 AI 可以輔助教學,但人類教師在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情感交流等方面仍具有無可取代的優勢。 因此,未來的教育應該是 AI 與人類教師的協同合作,而非取代關係。

社會與法治的挑戰:AI 時代的倫理與規範

蔡明順說,AI 的廣泛應用也對社會與法治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 首先是 AI 安全(AI Safety)價值對齊(Value Alignment)問題。 當 AI 被廣泛應用於教育、醫療、司法等領域時,如何確保其決策符合人類的價值觀與倫理標準,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其次是市場的公平性數位落差問題。 AI 技術的普及可能加劇技能差距,導致部分勞動者面臨失業風險。 因此,政府與社會應加強對中小企業與弱勢群體的支持,推動數位平等與技能再培訓。

為應對這些挑戰,台灣政府已著手制定《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涵蓋 AI 法律名詞定義、隱私保護、風險管控、倫理原則等七個面向,旨在建立 AI 發展的法治基礎。 此外,行政院也發布了「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構)使用生成式 AI 參考指引」,規範政府機關使用AI的原則與限制。

找到擁抱 AI 的方法,才能共創人機共生的未來

蔡明順指出,AI 的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對產業、教育、社會與法治體系帶來深遠影響。 正如蔡明順所言,AI 的極致可能是人型機器人,而這可能是人類最後一次由人類發明的東西。 因此,我們應積極擁抱 AI,提升自身的 AI 素養與技能,並推動 AI 的倫理與法治建設,確保 AI 技術為人類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未來的社會將是人類與 AI 共存的社會,唯有透過跨領域的合作與對話,才能實現 AI 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包容與繁榮的未來。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