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疫情期間,台灣多次因優秀的防疫措施與結果,被國際點名。而在後疫情時代,人才培育成為維持競爭力的關鍵。於亞洲生技大展(BIO Asia-Taiwan Exhibition)中,臺灣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轉譯中心)創服育成中心公布人才培育計畫,舉行「生醫新創人才培育合作發佈會」,匯集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生技產業深耕學院(BIA)與安進(Amgen),擴大臺灣生技醫藥人才。
臺灣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說,後疫情時代,生醫人才培育是台灣的一大重點。2021 年 9 月 BTC 大會的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也提到,台灣生技產業要蓬勃發展,必須著重在人才培育上。臺灣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就是聚合產官學研,來強化台灣生醫產業實力的存在。而創服育成中心整合了臺灣國家生技研究園區、DCB、CDE、BIA、Amgen 的學院,一同促進台灣生技人才培育。
他說到,若能匯集技術、資金、人才、課題、良好的國際合作,以及國際專利佈局,台灣產業將能蓬勃發展,且政府也扮演重要角色,舉凡疫情中食藥署透過免疫橋接,緊急授權國產疫苗就是管理制度進步的體現。
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吳漢忠主任指出,為了因應台灣生技人才培育的目標,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引進中研院與生技產業發展的政府機構與單位,協助新創將其基礎研究結果商業化,目標打造完善的生醫生態系。該園區已開設專業的培訓課程,期望建立專業領域的人才庫,並著重在轉譯研究與商業化、規劃能力上的培育。2021 年,該中心已推出 34 堂課程、講座與工作坊,培育了 400 位研究人員,更吸引 770 位以上人次參與。
轉譯中心謝興邦副主任說,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學苑將針對創業 3 階段會碰到的挑戰進行人才培育,3 階段分別是創業、發展、成熟。創業階段會由中研院的轉譯中心負責,在經歷跨部會合作後,發展階段可透過 DCB 生技產業學院學習,最後的成熟階段則可由 BIA 與安進學院傳授 know-how,法規方面可求助 CDE 學苑。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學苑於 2021 年成立,活動包含人才媒合會、藥品商業化實務課程、製藥產業行銷與發展經驗分享,以及商務簡報、專利佈局等實作課程。
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林治華秘書長強調,BIA 生技產業深耕學院已邁入第 7 年,提供有 3 年至 20 年實務經驗的中高階人員訓練,包含 BD、選題、專利到建廠、查廠、海外擴張會碰到的問題。該學院的初衷是讓即將進入生技產業的工作者,可以事先具備統一的 Know-how 與語言。安進(Amgen)與輝瑞等藥廠也使用同種模式,在競爭關係中合作。
醫藥品查驗中心劉明勳執行長說到,CDE 具備 23 年的藥物、醫材審查經驗,今年推出 CDE 學苑,透過系統化整理訓練課程,培訓產學研法規、健保、醫療科技評估(HTA)、藥物經濟評估的人才,補足產學落差。目前 CDE 學苑已有小型的實作課程,好比藥品查驗登記行政類、化學製造管制領域、藥物動力學領域、臨場試驗設計與分析等。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黃千岳特聘專家說,DCB 生技產業學院以結合產業趨勢、實戰訓練、商業協助為目的,培訓台灣生醫人才。目前,DCB 在南港育成中心已有 19 家廠商進駐,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BPIPO)也多與國外鏈結,對新創幫助頗大。該學院聚焦在藥物開發、法規、廠房設計、AI、商業化的人才培育上;2021 年年初舉辦跨域半導體展會創新生物製造研討會,邀請台積電、Illumina、台灣應材、中研院等專家開講,同年 8 月也舉行核酸藥物疫苗與傳輸系統線上研討會,有 700 人線上報名,題目也配合台灣的國家政策。
台灣安進李宜真總經理提到,台灣安進早於 2019 年就與轉譯中心簽下合作意向書,安進學院就是合作計劃之一,目前已有 30 多家廠商進駐。台灣安進已在台灣成立 6 年,多年深化與在地廠商的合作,安進全球研發長也曾飛來台灣尋找媒合機會。而在疫情之下,跨界合作更顯重要,台灣產官學研需與外商藥廠共同合作,才能讓新創研發成功落地,造福台灣患者。
另一方面,轉譯中心也展示台灣在疫情下的 6 項研發成果,如下:
- 台灣首次開發 SARS-CoV-2 mRNA 多價疫苗的製造和應用技術
- 可檢測 COVID-19 核蛋白抗原的快篩套組(已授權廠商)
- 可檢測 COVID-19 抗體的快篩套組,該套組與慈濟基金會合作研發
- 可中和 COVID-19 的治療性抗體雞尾酒療法
- 開發可抗 COVID-19 的小分子、胜肽藥物
- 開發 COVID-19 動物模式,供臨床前新冠藥物、疫苗評估有效性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