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30 日,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醫保局)與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發布《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措施),並於 7 月 1 日正式對外說明。本文盤整該措施支持之 5 大面向與 16 項措施,涵括「研發、准入、臨床、給付」四大環節打通中國新藥開發上中下游,旨在推動新藥高品質發展與滿足當地醫療需求。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心宇指出:「對創新藥物納入醫療保險目錄給予政策傾斜,已建立涵蓋申報、評審、測算、談判等全流程的創新藥物支持機制。」
創新藥物上中下游,《措施》全面支持
在《措施》架構下,創新藥物在中國市場將獲得:
- 研發端加速:運用醫療保險大數據、國家科技重大政策聚焦(傳染病、慢性病、兒童與罕病)與鼓勵商業健康保險資本投入研發,為創新藥物確立長效且持久的「耐心資本」。
- 准入端快速通道:基本醫藥保險藥品目錄(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例如遭逢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等特殊情況時,必需之創新藥物將由有關單位商討是否臨時納入支付範圍。
- 強化醫病溝通與支付:架構「醫保藥品雲平台」,完善醫療機構與患者間訊息傳遞,即時反映藥品需求,查詢藥品資訊更快速,同時要求主管機關簡化相關流程。
- 支付端多元化:推出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並同步強化結算清分、數據共享與智慧監管。
自 2018 年醫保局成立以來,已有 149 種創新藥納入醫療保險,2024 年獲批上市的 1 類新藥(中國本土首次上市銷售之藥品)多達 48 種,為 2018 年的 5 倍以上;今年上半年更已逼近 40 種。
保險支付革新,商保與醫保可依企業策略申報
業界矚目的焦點無疑是中國俗稱「丙類目錄」的商業健康保險(商保)創新藥品目錄。過往若想進入基本醫療保險目錄,需要面對中國國家談判價格時的「大刀」;而現行商業保險產品因缺乏統一清單、難以與醫保系統對接,遲遲無法成為中國創新藥品市場成長的第二引擎。
《措施》首度明確:
- 保險公司與行業專家將全程參與商保目錄制定、評審與價格協商,充分體現市場化。
- 企業可「一次申報、雙線並行」,依自身策略選擇只申報醫保、只申報商保,或兩者同步。
- 符合條件的商業保險將獲得數據共享與結算清分(Settlement and Clearing)支援,並透過醫保智慧監管平台實現醫保商保協同監管,守住安全底線。
更關鍵的是,醫保局表示將建立價格保密機制,為中國國產創新藥「出海」或授權布局護航,避免海內外價格相互掣肘。政策「牛肉」推出後,資本市場率先反應:中國 A 股創新藥族群快速上漲,港股恒生生科指數今年 1 至 6 月已累漲 60%;創新藥 ETF 全線飄紅。分析機構預估今(2025)年將成為中國創新藥物政策轉折年。
2025 授權許可熱絡,新藥研發全球三極化
過去一年,中國創新藥物已在全球舞台密集亮相,授權許可(License‑out)交易熱度再起,光是 2025 年第一季就達 41 起、總額 369.29 億美元,直逼 2023 全年。而全球新藥研發引擎的「三極化」(tripolar)趨勢:研發總量美國與中國領跑,歐洲緊隨其後。
美國與中國在藥物管線數量上平分秋色,中國自 2010 年來的成長尤為顯著,預計不久將超越美國。然而在首創藥物(first-in-class drugs)等高品質創新指標上,美國佔 50% ,歐洲 30%,中國僅 3%,顯示中國在數量上的優勢尚未轉化為品質方面的突破。
中國「三箭」助藥企走向國際,美國市場依舊是大餅
中國藥企之所以要走向國際的原因其來有自,因為國際醫藥市場擁有龐大的市場潛力,使得中國藥企在商業化過程中高度重視。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與北美生技大展現場數據,全球醫藥市場規模自 2019 年的 13,245 億美元成長至 2023 年 14,723 億美元,預計到 2030 年將達到 20,694 億美元。其中 2025 年,中國醫藥市場將達 1,257.4 億美元,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6,624.8 億美元。未來預計年複合增長率為 5.54%(2025-2030 年),到 2030 年中國醫藥市場規模將達到 1,646.4 億美元。
此外,已開發國家的創新藥物市場,其支付能力遠高於中國。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2022 年中國人均衛生支出約為 898 美元,而美國則高達 12,555 美元,約為中國的 14 倍,差距顯而易見。
過往同質化競爭、醫保支付能力與企業價格期待落差、多元支付缺少等瓶頸,始終限制中國新藥產業「量能」轉為「量價齊升」。此次《措施》用「研發刺激 + 支付擴展 + 監管改善」三箭齊發,試圖補齊最後一塊拼圖。
參考資料:
1. 《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2. https://news.cctv.com/2025/07/01/ARTIfstAmispzp07HsFHCof8250701.shtml
3. 股市公開資訊
4. 2025 北美生技大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