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讓心肌梗塞倖存者發展出慢性心臟衰竭?鐵沉積成為關鍵

0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首,長年以來,科學家都在尋找心肌梗塞患者發作後逐漸發展為慢性心臟衰(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的原因,而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醫學院領導的新研究或許能為全球數百萬相關患者提供部分解答。

疤痕組織被脂肪取代導致慢性心臟衰竭

心肌梗塞是急性且嚴重的心臟疾病,儘管及時救治可以使患者免於死亡,但曾經發作的患者仍有近 50% 會發展為慢性心臟衰竭並在 5 年內死亡,截至目前仍不清楚是什麼導致部分患者發展出慢性心臟衰竭。

為了尋找解答,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新研究中,印第安納團隊與加拿大機構合作對心肌梗塞後接受再灌流治療(reperfusion therapy)的大型動物模型進行了六個月追蹤。

團隊發現,再灌流治療後常見可能造成的心肌內出血(intramyocardial hemorrhage, IMH)損傷,會導致癒合延遲及持續性的脂肪變性,損傷處的疤痕組織會慢慢被脂肪所取代,由於脂肪組織無法有效將血液從心臟排出,最終造成許多出血性心臟病倖存者發展為慢性心臟衰竭並死亡。

過去認為,心肌梗塞後導致的鐵沉積是暫時的,但透過無創成像(noninvasive imaging)、組織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及各種技術,研究團隊證明,心肌內出血的脂肪變性主要元兇就是鐵推動形成。及時減少該區域內的鐵可減少脂肪浸潤,並引導心臟向有利的方向重塑發展。

探索鐵螯合療法的潛力

醫療科技的進步使大多數人在心臟病發作後都得以救治,但許多倖存者仍會受到慢性心臟衰竭等長期併發症所苦。儘管還需要更多研究探索詳細機制及導致心臟脂肪沉積的其他可能因素,但這項突破性研究仍找出了成因、對象以及預防併發症的有效方法。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替未來的臨床研究建立了一條途徑這項突破性研究找出了成因、對象以及預防併發症的有效方法,替未來的臨床研究建立了一條途徑,來嘗試調整、減輕鐵對心肌出血患者造成的影響,團隊目前正在測試鐵螯合療法,以便在未來的臨床試驗中實現這項目標。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 Kranert 心臟病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Rohan Dharmakumar 表示,這是第一次確定心臟病發作後發展慢性心臟衰竭的根本原因,團隊期望未來相關療法也能改善全球數百萬心臟病發作後倖存者的生活。

延伸閱讀:Y 染色體不是垃圾 DNA?男性老化失去 Y 染色體增加心臟衰竭機率

參考資料:
1.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3776-x
2. https://medicine.iu.edu/news/2022/11/iron-and-heart-failure-study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