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研究院(NHRI)7 日召開「別讓第一次成為無數次,青少年毒品使用預防一起來」研究成果記者會。根據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娟瑜合聘研究員團隊研究指出,台灣國中生首次使用非法藥物的比率不容小覷,且多數接觸的是愷他命(Ketamine)這類三級或四級毒品。
青少年的毒品危機:第一次就可能改變人生
青春期,是人生中既充滿探索又容易迷失的階段。令人憂心的是,在 2013 年至 2016 年間的教育部藥物濫用學生個案輔導管理系統資料中顯示,曾經接觸毒品的青少年,有超過三分之一在未來四年內再次因使用毒品而被通報。這不僅是一次錯誤的開始,更可能是一連串社會、心理甚至健康問題的開端。
為何青少年會首次使用毒品?研究揭示,這不只是個人意志力的問題,而與其所處的家庭環境、學校適應情況,甚至精神健康狀態息息相關。例如,有家人曾涉毒、經濟弱勢或遭遇學習困難的青少年,更容易因壓力或模仿行為走上吸毒的道路。而這一切的起點,往往就是那「第一次」。
數據背後的警訊:家庭與教育介入扮演關鍵角色
陳娟瑜研究團隊採用回溯性世代研究法(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連結教育部藥物濫用學生個案輔導管理系統與健保、社福、輟學紀錄等跨部會資料庫,對國中生進行為期四年的追蹤。結果發現,這群接觸過非法藥物的青少年,其家庭背景明顯較一般族群不利 — 近九分之一曾接受「高風險家庭服務(High-risk Family Intervention Services)」,三分之一有輟學經歷。
這些不利條件,直接影響青少年日後是否會重蹈覆轍。研究中指出,若曾接受高風險家庭介入服務,其再次被通報使用毒品的風險降低 43%;相反地,若青少年曾輟學,其未來使用毒品的風險則提高 46%。這樣的數據不僅指出「家庭支持」與「校園穩定」的重要性,更彰顯跨系統合作介入的迫切性。
尤其是在毒品種類方面,儘管以愷他命等三級、四級毒品為主,仍有近五分之一接觸到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等一級、二級毒品,這不僅加深成癮風險,也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健康與法律後果。這一現象提醒我們,早期介入與預防絕對不能僅止於校園,更應延伸至整個社會支持網絡。
從個案到政策:跨系統合作的實證價值
本次研究成果已於 2025 年 1 月刊登於成癮醫學國際權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成為台灣首度以全國性青少年毒品資料進行追蹤分析的研究。研究主持人陳娟瑜博士指出,現階段台灣青少年毒品預防策略應進一步推動「教育、社政、醫療三大系統」的整合合作,才能真正達到預防與干預的效果。
具體建議包括:在社會福利體系中,加強對高風險家庭的毒品防治教育;在校園中建立親師合作機制,主動辨識高風險學生與家庭,並強化中輟學生的風險評估與後續支持;而在醫療層面,則可提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共病症狀的治療,減少青少年因心理疾病轉而接觸藥物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也已與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及保護服務司合作,將此研究納入政策制定參考。藉由整合式、實證導向(Evidence-based)策略推動早期介入,未來有望大幅減少青少年毒品再犯率,從源頭降低毒品對社會與下一代造成的長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