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流感、新冠雙重夾擊—疫苗接種刻不容緩!

0

近期,國內外疫情持續升溫,流感(Influenza)與新冠病毒(COVID-19)輪番肆虐,使患者人數達到數年來新高。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of Family Medicine)理事長黃振國醫師的觀察,多數民眾仍然抱持「疫情嚴重才接種」的心態,導致疫苗覆蓋率遠低於預期。然而,等待疫情爆發再補救往往已經太遲,應該提前部署,主動接種疫苗,才能有效降低感染後發展為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Taiwan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20 日攜手舉辦衛教記者會,強調「預防重症缺一不可,流感加新冠疫苗才夠罩!」呼籲民眾儘早接種兩種疫苗,以確保足夠的免疫保護力。

雙重感染風險加劇,流感與新冠疫苗缺一不可

黃振國醫師指出,國外研究發現約 14% 的患者可能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病毒,而這類患者的重症與死亡風險將倍增。特別是在住院、插管與加護病房(ICU)治療的比例上,雙重感染者遠高於單獨感染者。此外,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Taiwa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資料,流感與新冠重症及死亡個案中,幾乎全數都未接種最新疫苗,顯示疫苗施打與降低死亡風險呈現高度關聯。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醫師強調,無論是流感疫苗還是新冠疫苗,皆可有效降低感染後的重症與死亡風險。因此,面對這兩種經常共同流行的病毒,民眾應該理解其嚴重性,並積極接種雙重疫苗,才能達到最佳保護效果。

新冠病毒不只是「小感冒」,長者與慢性病患者風險更高

隨著新冠疫情進入地方流行階段(Endemic Phase),許多人開始低估新冠病毒的威脅,甚至認為其影響已如普通感冒。然而,國際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對於高齡者與慢性病患者仍然構成巨大健康風險。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曹玉婷醫師的分析,慢性病患者感染新冠後的重症風險遠高於一般人,且患者同時患有越多種慢性病,死亡風險就會成倍增加。

曹醫師分享一名 70 歲伯伯的案例,他平時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健康狀況控制良好,且經常參與社交活動。然而,由於輕忽疫情而未接種新冠疫苗,他在感染後初期僅出現發燒與喉嚨痛等輕微症狀,因此未及時就醫。但短短幾天後,病情突然惡化,出現胸痛與呼吸困難,最後被緊急送往醫院急診,確診為肺炎,並需插管治療。雖然最終順利出院,但他的體力在康復後大幅下降,長達半年都無法回到原本的生活狀態,這讓他深刻體會到新冠病毒的威脅,並在康復後立即補打疫苗。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醫師補充,新冠病毒不僅影響肺部,還會對全身器官造成損害。例如,新冠病毒可能會提高心肌炎、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影響認知功能,讓人的記憶力與思考能力在短時間內大幅衰退。因此,醫學界建議 6 個月以上全民皆應接種新冠疫苗,尤其是長者與慢性病患者,更應該儘早完成接種,以防止重症與後遺症影響生活品質。

最新 JN.1 變異株疫苗來襲,醫籲 65 歲以上族群要搶先打

疫苗安全性一直是影響民眾接種意願的關鍵因素。過去,由於個案報導與媒體放大效應,使得部分民眾對新冠疫苗產生恐慌。但根據台灣 CDC 資料,截至 2024 年底,新冠疫苗的不良事件通報率已逐年下降,與流感疫苗相當,顯示疫苗的安全性已大幅提升。

此外,現今的新冠疫苗已調整劑量注射劑型,大幅減少接種後的不適反應。一般而言,接種後可能出現局部紅腫或輕微疼痛,但通常在數天內可自行緩解。邱南昌醫師提醒,若民眾目前有發燒或正罹患急性中重症,應待病情穩定後再行接種,以避免混淆疫苗的不良反應與原本疾病症狀。然而,對於免疫功能低下者、長者與慢性病患者,則強烈建議儘早接種,以確保最佳保護力。

目前,台灣政府已提供最新的 JN.1 變異株新冠疫苗,這款疫苗可有效對抗目前流行的病毒株,並降低重症與長期併發症的風險。醫界專家呼籲,特別是 65 歲以上長者與慢性病患者,應立即接種,以降低感染後發展為重症的可能性。

防疫進行式:為自己與家人編織健康防護網

流感與新冠病毒的威脅仍然存在,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更需要及早部署防疫措施。疫苗接種不僅能有效降低感染後的重症與死亡風險,更能減少病毒在社區內的傳播,保護家人與社區的健康。隨著新冠疫苗技術的進步,其安全性與有效性已獲得進一步驗證,民眾應摒棄過去的疑慮,積極接種新冠與流感疫苗,為自己與家人築起堅實的健康防線。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