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長假來臨,台灣各大醫院的急診室便成為人潮洶湧的戰場。根據衛生福利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MOHW)的統計,例如在急診方面的就診人次就在春節期間激增,導致醫護人員工作負荷增加,病床調度緊張,甚至影響到患者的醫療品質。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衛福部早在春節前便開始部署一系列應對措施,希望透過強化醫療量能、調整病床配置以及分流就診患者,來減緩醫療機構的壓力。
從數據上來看,相較於去年同期,台灣急診就診人次增加了 1.6%,但透過適當的應對措施,近期就診人次已較上一週(2/24-3/1)下降 10%。這顯示政府與醫療機構在短時間內的應變策略,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然而,醫療體系的壅塞並非一蹴可解的問題,仍需進一步的中長期政策來確保未來醫療資源的穩定。
三大因應策略與區域聯防機制
面對急診壅塞的壓力,衛福部推動三大強化服務量能的策略,以提升醫院應變能力。首先,針對院內病床調度,政府提高急診簽床比率(即提升急診病患能夠順利轉入病房的比例),並允許特殊病床彈性調整為一般病床,以增加病床使用效率。這項措施不僅能加快急診病患的收治速度,也能減少長時間滯留急診室的情況。
其次,政府加強區域醫院間的聯防機制,讓醫學中心能夠更有效地與區域級、地區級醫院合作,將病患適時下轉至適合的醫療機構。據統計,上(2)月,醫學中心透過區域聯防機制成功下轉 585 件急診病患,其中 65% 轉入重度級急救責任醫,不僅緩解大型醫學中心負擔,也讓病患能夠獲得更適切的治療資源。
第三,政府強化醫療分流機制(Medical Diversion Mechanism),透過健保支付標準的調整,鼓勵基層診所與門診醫療機構分擔部分輕症病患。例如,政府正在推動「在宅急症照護(ACAH)」與「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OPAT)」等計畫,希望減少非必要的住院需求,並提升病房周轉率。
護理人力與醫療資源的長遠規劃
除了短期應對措施外,衛福部也著手進行護理人力與醫療資源的長遠規劃。2024 年政府已核定 12 項護理人力策略計畫,並於 2025 年編列約 66.85 億元公務預算,以確保醫療人力的穩定與提升。其中,針對急診護理人員的夜班獎勵制度將比照急性一般病房護理人員,以提升夜班工作誘因,減少醫護人力流失。
此外,健保署(NHIA)已經展開健保支付標準的改革,包括將急診診察費拆分為「診察費」與「護理費」,並提高相關支付點數,以確保醫護人員的薪資結構更符合其專業價值。同時,政府也擴大推動「早期出院在家治療(ESD)」計畫,讓部分病患能夠在家接受後續治療,進一步減少住院需求。
從長遠來看,政府的中長期策略不僅涵蓋醫院病床的調度與護理人力的強化,也包括支付標準的調整與分級醫療制度的推動。這些措施的核心目標在於讓醫療資源能夠更有效率地分配,減少大醫院的壅塞現象,並確保病患能夠獲得適切的治療。
三大策略、護理人力與醫療資源長遠規劃,醫療體系更高效穩定
醫院急診壅塞是台灣醫療體系長期以來的挑戰,但透過政府與醫療機構的共同努力,這個問題正逐步獲得改善。透過三大強化服務量能策略與區域聯防機制的實施,加上護理人力與醫療資源的長遠規劃,台灣的醫療體系正朝向更高效、更穩定的方向發展。
然而,未來仍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包含如何進一步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條件、如何確保醫療分流機制的長效運行,以及如何調整健保支付標準以符合不同層級醫院的需求。這些問題都需要政府、醫療機構與民眾共同參與,才能讓台灣的醫療體系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