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網恢恢 ! 透過法醫遺傳學打擊獵捕保育動物犯罪

0

以現代 DNA 技術破案已不在少數,若應用於追蹤和打擊獵捕野生動物的犯罪,是否也一樣有效呢?

隨著人口增加、都市發展,人類不斷擴張生活範圍,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遭到破壞,野生物種在少有的自然土地上被孤立,且數量逐漸減少,最大的影響就是喪失遺傳多樣性。因為近親繁殖可能影響生殖健康或容易感染疾病,這樣不僅導致許多物種瀕臨滅絕,更可能因傳染而危及人類的生存。

保護世界瀕危野生動植物是一項重大的執法挑戰

雖然國際上嚴格禁止並強力譴責偷獵及非法販運野生動物,但這樣的犯罪行為仍時有耳聞,盜獵者經常是集團性、有組織的犯罪,而執法者管轄範圍太廣闊而無法及時發現,再加上即使真正逮捕到罪犯,也常因案件難以證明,而無法成功起訴。例如美國密西根州的山貓(Lynx rufus)分佈在整個上半島(Upper Peninsula, UP)和下半島(Lower Peninsula, LP)的北半部,是生物和經濟上重要的物種。但因兩個半島之間不同的獵捕規定,造成偷獵事件層出不窮,偷獵者聲稱他們從下半島捕獲的山貓來自於上半島,這種情況在過去很難被證明,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案例發生,動物基因檢測正逐漸被法庭以及 DNA 證據所接受,許多學者透過法醫遺傳學來對抗這些犯罪行為。

全球野生動物需要大家共同守護!

全球野生動物需要大家共同守護!

延伸閱讀:《李承龍博士專訪》鑑識與生科的跨領域對話 真實 CSI 犯罪現場

將盜獵者繩之以法,STR 科學辦案正積極展開

目前已知的人類基因大約為 3 萬 5 千個,其中只有 3% 左右的序列組成基因,其餘的 97% 的序列與基因構造較無相關。雖然人類有 99.9% 以上的 DNA 序列相同,但大約每隔 1 千個核甘酸(nucleotides)就可能出現 DNA 的變異。這種 DNA 的變異有的是單一核甘酸的改變,有些是重複序列次數的改變,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短縱列重複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人類的基因體含有上萬個 STR,STR 存在於基因內或兩個基因之間,它的長度就是基因的特徵。大部分的 STR 是中性的,外在可以展現個人特徵,再加上每個人身上各處所得到的 DNA,其 STR 的基因型都會完全一樣(如:血液、唾液、精液等),因此透過 STR 來作為人身鑑定是相當可靠的。1997 年美國 FBI 推出的 DNA 聯合索引系統(Combined DNA Index System, CODIS)技術可檢測 13 項 STR 的檢驗系統,兩個不同的人,其 13 個定位點的 STR 基因型完全吻合的機率只有 20 億分之一,而後推出的 15 個定位點 STR 分析,兩位不同的人剛好在 15 處 STR 都有相同基因型的機率只有 50 億之一而已,故除了同卵雙胞胎之外,兩個人碰巧完全吻合的情況幾乎不可能。過去 DNA 鑑定是用來識別人口,而不是個體動物,但以上述的密西根山貓盜獵事件為例,研究人員透過 8 個多態性微衛星標記(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和統計軟體 STRUCTURE,根據個體基因型將個體分配到發生機率最高的群體中。他們評估使用 T 0.9 – 0.999 的後驗機率閾值對被歸類為盜獵的動物數量的影響。基於這個範圍,STRUCTURE 產生了 53% – 82% 的正確分配率,證據指出,盜獵者聲稱他們從上半島捕獲的山貓,其實都是來自於下半島。這種透過毛皮檢測方法可以準確地匹配出山貓被捕獲的區域;有關部門像檢視謀殺現場一樣來檢測動物的遺體,並進行嚴格的證據收集和監管。如果走私的物品或證據與特定的屠體相匹配,走私者將依法判刑,為他們的行為付出代價。另外,像是在非洲某些區域,調查人員在追捕象牙等貴重物品時,也採取類似做法。這樣的技術不僅為執法機關提供一種準確的方法來認定潛在的偷獵案件,更能有效地將盜獵者繩之以法。

保護野生動物,端賴全人類共同努力

法醫遺傳學可以用來識別野生動物犯罪案件中的受害者和罪犯,就像用遺傳學來解決人類犯罪案件一樣,因此,野生動植物的法醫遺傳學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亞利桑那大學的保護遺傳學實驗室--自然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博士候選人 Ashwin Naidu 說:「每個物種都有獨特的 DNA 序列,如同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基因指紋,現在這種新技術可用於物種鑑定和來源群體鑑定,而我們在這裡的工作,就是使用遺傳學來保護野生動植物。」正因為這些科學證據如此強而有力,就像使用人類 DNA 破案的案件一樣,因此這項研究將持續由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局及亞利桑那州出資,同時藉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貓科專家小組協助,持續為保護世界上野生動物而努力。

延伸閱讀:犯罪科學系列(一):次世代定序(NGS)辦案的未來指日可待?

文 / Miggy Chang

參考文獻:
1. https://daily.jstor.org/fighting-wildlife-crime-with-forensic-genetics/
2. https://uanews.arizona.edu/story/saving-wildlife-with-forensic-genetics
3. https://www.fbi.gov/services/laboratory/biometric-analysis/codis
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702741/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