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每天研究抗體,卻未必知道抗體藥物的起源。」,2025 抗體藥物暨第 20 屆前瞻生醫新知研討會演講開頭,Macafex Consulting LLC 總裁 Man-Cheong Fung 博士(簡稱 Fung)語帶謙遜地回溯抗體藥物科學史。早在 1890 年代,醫界便透過馬注射白喉毒素後提取血清,進行抗體中和治療,這也是「被動免疫」的濫觴。
百年抗體技術進化──從馬血清到跨領域生技平台
此後,從 1975 年 Köhler 與 Milstein 發表融合瘤技術(Hybridoma),再到 1985 年劍橋團隊開創噬菌體展示(Phage Display)技術,抗體工程步入精準製藥時代。他羅列長達 130 年的時間軸,詳列從首款人源化抗體、首款奈米抗體(Nanobody, 2019)、到 2025 年最新批准之雙特異性抗體 Ordpono 的重要里程碑。
Fung 特別強調,當前的抗體藥物發展已遠超單一技術層次,涵蓋單株抗體、雙特異抗體、多特異性抗體、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抗體放射複合體(ARCs)乃至次世代的酵素活化抗體前驅藥物(Probodies)與複合技術(如 Proboby-ADC 與 TEC)。
雙抗、三抗與多特異抗體的「立體戰略」
目前已核准的雙特異抗體產品共有 14 項,包括 Blincyto、Hemlibra、Rybrevant 等。Fung 博士提到:「2025 年 Ordpono 獲批,意味著雙特異抗體已進入臨床實用的黃金期。」
更令人驚豔的是「雙抗體合併療法」(Combo BsAb),例如嬌生公司以 Teclistamab(BCMA-CD3)與 Talquetamab(GPRC5D-CD3)搭配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不僅強化 T 細胞活化,也產生協同殺腫瘤作用,儘管仍面臨劑量設計與免疫毒性挑戰,卻為未來免疫雙打模式開出新局。
此外,多特異性抗體也正迅速冒起,多數仍處於臨床一、二期,主要靶向 CD3、CD16(T 細胞與 NK 細胞重導向)。這些創新設計正快速進入臨床實驗,顯示出藥廠與投資方對其潛力的高度期待。
ADC、ARC、Proboby 三箭齊發,靶向精準走向複合化
除了抗體結構本身的進化,Payload 選擇也越趨多元。他特別介紹放射性抗體複合體(Antibody-Radionuclide Conjugates, ARCs)與放射診斷複合體(RDCs)之區別,並舉隅如 Zevalin(Y-90)與 Licartin(I-131)等商品化產品。
至於 Proboby(Protease-activatable Antibody Prodrugs),則以腫瘤微環境中的蛋白酶作為啟動機制。CytomX Therapeutics 旗下的針對實體腫瘤的 CX-2051(EpCAM 標靶 + Topo-I Payload)即為代表作,並在 2025 年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年會中公布正向臨床數據。
此外,領先的技術還包括 TCE-ADC(T-cell Engager Antibody-Drug Conjugate),如 Leads Biolabs 的 LBL-058,即結合 DLL3 靶點的 T 細胞接合抗體與 Topo-I 毒素,專門設計用於小細胞肺癌治療,展現優異的體內活性與選擇性毒殺效果。
mRNA 抗體編碼技術、Grabody-B 與跨血腦屏障遞送的再定義
「從 COVID 疫苗誕生的那一刻起,mRNA 就不只是傳染病的應急方案,而是抗體藥物未來的一把鑰匙。」Fung 強調 mRNA 編碼抗體(mRNA-encoded antibodies)正在重塑製藥流程。不同於傳統的蛋白質生產流程,mRNA 抗體藉由 LNP(Lipid Nanoparticles)直接送入體內,在數小時內啟動抗體表達,開創「即時生產、個人化調整、免製造工廠」的全新途徑。
他以 Moderna、BioNTech、CureVac 為例,這些公司正將 mRNA 編碼應用於 HIV 預防、癌症疫苗與罕見疾病治療,並強調:「此技術的瓶頸在於遞送效率與穩定性,但已明顯具備規模化潛力。」
同樣與遞送系統密切相關的還有韓國 ABL Bio 所開發的 Grabody-B™ BBB Shuttle 平台。該技術以「胰島素樣生長因子一型受體(IGF-1R)」為進入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媒介,透過受體媒介跨內皮細胞轉運(RMT),實現大分子藥物穿越血腦障壁(BBB)。
他指出,Grabody-B 平台產品 ABL301(α-synuclein × IGF-1R 雙特異性抗體)在 2025 年與 GSK 達成 28 億美元交易,用於巴金森氏症。其臨床前數據顯示,於大鼠腦組織中,Grabody-B 載體抗體的濃度比傳統單株抗體高出 7 倍,在腦脊髓液中也高出 6 倍,展現出劃時代的中樞神經系統遞送能力。
從微型機器人到多模態整合──下一代抗體療法的靈活部署
「如果你認為抗體藥物已經夠前衛,那你可能還沒見識過它們與機器人的結合。」Fung 博士語帶熱忱地介紹最新技術——微型機器人抗體遞送(Micro-Robotic Antibody Delivery)。
他舉例說明,美國洛杉磯新創 Bionaut Labs 開發的磁控微型機器人(Bionauts)專門應用於腦部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幹神經膠質瘤(Brainstem Glioma)與 Dandy-Walker 綜合症。這些尺寸僅 0.1–100 μm 的微型機器人,可透過磁場精確導航至腫瘤部位,實現局部給藥並減少全身毒性,已有產品獲得 FDA HUD(Humanitarian Use Device)資格,進入臨床前研究。
另一個例子來自加州 Menlo Park 的 SRI International,其微機器人應用於 ADC 直達式遞送,不再依賴傳統 EPR 效應滲透腫瘤,而是主動導航、穿越血管、深入腫瘤組織進行 Payload 釋放,實現「定點爆破」式的精準治療。
從 AI、老化到中國生技──全方位趨勢洞察與投資熱區揭密
「成功的抗體藥物開發,從來不是單一科學技術的勝利,而是跨部門協作的總和。」Fung 博士揭示未來抗體藥物的核心策略:整合 AI、鎖定未滿足需求、對接全球授權機會。
Fung 更進一步提出 AI 於抗體開發中的實際應用。AI 不僅能在短短數週內縮短原本需耗時數年的研發週期,更具備高度的預測精準度,可解析抗體與抗原的結合結構與親和模式,進而加速新穎抗體候選物的生成與篩選。這不僅大幅降低研發成本,更讓製藥產業在資源有限情況下,能以最小失誤率鎖定高潛力靶點。
然而,Fung 也不諱言提醒:「AI 並非萬靈丹。若輸入資料本身缺乏生物學信賴度,即便模型再強,結果仍將失真。」他特別指出,資料品質的優劣仍是左右 AI 成敗的根本關鍵,也讓「乾實驗與濕實驗交叉驗證」的重要性再次被突顯。
談及未滿足的疾病領域布局策略時,他並未一味將焦點侷限於傳統癌症市場,而是揭示一系列「長期被忽視卻迫切待解」的疾病領域。包括:因兒科醫療設計不足而延宕治療時機的自閉症與小兒疾病;因神經退化導致功能完全喪失的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與阿茲海默症;逐年惡化卻鮮有創新藥物問世的聽力退化與罕見感染;以及伴隨人口高齡化而迅速膨脹的抗老化醫學領域。
他引用「2022年老化九大標誌」的環狀圖,說明從基因不穩定、粒線體功能衰退,到端粒耗損與幹細胞枯竭,皆是未來可被靶向設計的治療策略,也為生技公司提供一片尚未飽和的市場藍海。
在策略與資本視角方面,Fung 特別援引近十年(2015–2024)的全球與中國生技授權交易數據,指出美國仍為全球商業開發(Business Development)最活躍的市場,緊接其後的是中國與日本。中國不僅交易數量逐年成長,且外授權總值已達139億美元,占全球授權交易的三分之一以上。
若從授權的藥物類型分析,單株抗體、雙特異抗體與抗體藥物複合體為主要支柱,但值得注意的是,mRNA 技術、細胞與基因治療的占比正逐年擴大,顯示中國企業對次世代療法的高度投入與商業化野心。
「多學科技術整合、全球臨床視角、市場策略佈局」三軸並進立體戰略
從百年前的馬血清,到今日的微型機器人與 mRNA 編碼抗體,Fung 在 2025 ATC 的演講不只是科技趨勢盤點,更是一場跨領域的思辨旅程。他以「From Discovery to Delivery」為題,呼籲所有開發者與投資人跳脫單一學科框架的單點突破,而是真正掌握「多學科技術整合、全球臨床視角、市場策略佈局」三軸並進的立體競爭。他指出,未來的抗體藥物之路,將由 mRNA 平台、AI 篩選、微機器人遞送、跨血腦屏障技術、Proboby ADC 與多特異性抗體共同譜寫。此外,未來的抗體藥物戰場比的不只是誰的技術最強,而是誰能最早洞察臨床需求,並搭配最靈活的技術組合與最敏捷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