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輕忽的亨丁頓舞蹈症遺傳帶因風險

0

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簡稱 HD),是一種遺傳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影響大腦皮層和基底神經節的退化。根據涵蓋歐洲和美洲的回顧性大型研究數據顯示,亨丁頓舞蹈症的疾病發生率大約每十萬人中有 3 到 12 人是發病患者,亞洲和非洲地區的發病率則稍低。

延伸閱讀:基因線上 – 「神經科學」專題報導

作為漸進性、致命的神經退化疾病,亨丁頓舞蹈症的患者可能在青少年時期或成年時期開始發病,早期症狀可能包括輕微的不自主運動、情緒變化、認知問題和認知能力下降。隨著疾病的進程,症狀會加重,包括不自主的舞蹈樣運動(chorea)、肌肉僵硬、失去意識和認知能力的進一步下降。上述由於患者腦中特別區域之神經細胞逐漸退化引發的病癥,最終可能導致智力喪失、失去行動能力,甚至死亡,目前仍是不可逆轉且無法完全治癒的重症,主要透過基因遺傳將此疾病傳遞給下一代。

亨丁頓舞蹈症帶因者 有 1∕2 的機會遺傳給下一代

亨丁頓舞蹈症是最具代表性的體染色體顯性遺傳單基因遺傳疾病,它的成因主要來自於第四號染色體上的 HTT 基因發生變異,這個基因負責製造稱為「亨丁頓蛋白」的蛋白質,此基因變異會導致該基因的重複序列次數異常倍增,讓該基因無法製造正常的蛋白質,進而對神經細胞和神經系統功能造成重大影響。HTT 基因中有一段由胞嘧啶 (cytosine)、腺嘌呤(adenine)及鳥嘌呤(guanine)組成的三核苷酸重複序列(CAG repeat),正常的三核苷酸重複序列數目為 10~26 次,當這三核苷酸重複的數目變得異常的多時(高於 36 次),該基因的功能就會出現異常。

每一個人每個體細胞都有兩個前述的 HTT 基因,由於亨丁頓舞蹈症屬於體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所以即使對偶染色體中有一個 HTT 基因是正常的,特定神經細胞的功能仍會受影響,使患者產生症狀。因此,只要男女雙方其中一方帶有 HTT 基因的重複序列變異,就有1/2(50%)的機率將這項可怕的神經性退化疾病遺傳給下一代,而且重複序列的次數還有可能透過世代的累積而倍增,導致更加嚴重的症狀。

亨丁頓舞蹈症的篩檢和診斷方法,主要是透過基因檢測來進行 HTT 基因的 CAG 重複序列分析,HTT 基因中的 CAG 三核苷酸重複序列是亨丁頓舞蹈症的主要突變部位。因此,透過 PCR 聚合酶鏈反應DNA 定序技術,都可以檢測 HTT 基因中 CAG 重複序列的長度,從而分析、判斷是否存在亨丁頓舞蹈症的遺傳突變。正常的情況下,健康人體內這個重複序列的長度在 10 到 26 次之間,而患有亨丁頓舞蹈症的人則通常具有超過 40 個 CAG 重複

除此之外,重複序列次數介於 27~39 次的人,廣義上可稱之為帶因者,依其重複次數多寡又可區分為中間型(27~35次)和準突變型(36~39次)。準突變型的帶因者,晚年可能有致病的風險,但也可能不會有症狀,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其子女的重複序列數目很有可能增加到致病的範圍。至於中間型的帶因者,雖然本身在有生之年應不至於有症狀,但其子女的重複數目仍有可能增加到致病的範圍,因此若被檢測出帶因,不論是中間型或準突變型的帶因者,懷孕時建議遵循專科醫師指示,進行羊膜穿刺抽取羊水確認胎兒的 CAG 重複次數。

亨丁頓舞蹈症帶因並不罕見,每 50 位臺灣人就有 1 位帶因者

常見的基因疾病遺傳模式分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體染色體隱性遺傳以及性聯遺傳三種。其中最常見且具代表性的疾病包括:亨丁頓舞蹈症(體染色體顯性遺傳)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體染色體隱性遺傳)X 染色體脆折症(性聯遺傳)等。針對這類疾病,通常會在備孕階段抽取男女雙方的血液或於第一孕期抽取孕婦血液進行基因篩檢,可以避免無症狀的帶因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意外生出患有這些常見基因遺傳疾病的孩子。

過去對於亨丁頓舞蹈症的研究,絕大多數都是以歐美西方人為樣本主體,一直缺乏亞洲人為主的大規模研究數據,直到近年臺灣本土臨床收案分析發現亞洲人帶有亨丁頓舞蹈症基因變異的比例竟也不低。從 2021 至 2024 年間 13,385 位接受孕前或產前篩檢的臺灣本土案例,共篩檢出 275 位備孕或懷孕中的個案是亨丁頓舞蹈症的中間型帶因者(2.05%),有 7 位亨丁頓舞蹈症的準突變型帶因者(0.05%),還有 9 位是亨丁頓舞蹈症的全突變型帶因者(0.07%)。統計數據顯示,臺灣民眾的綜合帶因率達到 2.17%,也就是每 50 位民眾就有 1 位可能是帶因者,顛覆以往普遍認為亨丁頓舞蹈症只有西方人才容易帶因的刻板印象。

孕前∕產前篩檢搭配尖端生殖醫療科技 為寶寶健康把關

如果是備孕中的男女,可以透過孕前五合一基因檢測來排除雙方可能潛藏的基因遺傳風險,即便被篩檢出是帶因者,也能透過試管嬰兒(IVF)加上胚胎基因診斷(PGD)的科技來篩選出正常的胚胎植入,生出健康的寶寶。若在妊娠階段篩檢得知自己是帶因者的孕婦也不須過度擔憂,只要遵循專科醫師指示,在後續產檢時抽取羊水採樣胎兒細胞來確認寶寶的基因型態,再透過專業的遺傳諮詢,就能排除寶寶可能是 HD 患者的風險。

例如:在臺灣某知名生殖醫療機構,臨床上就曾有過懷孕的孕婦透過五合一基因檢測篩檢出孕婦本人是亨丁頓舞蹈症準突變型帶因者的案例,由於準突變型帶因者的下一代有相當高的機會發生重複序列次數倍增成為全突變型患者的風險,為確保腹中胎兒的健康,該孕婦後續透過羊水採樣為胎兒進行亨丁頓舞蹈症基因檢測,確認胎兒的基因型態並未倍增成為全突變型患者,最終依然順利生出健康的寶寶。

投稿者:John Hung

延伸閱讀:基因線上 – 「神經科學」專題報導

參考文獻:

  1. From Pathogenesis to Therapeutics:A Review of 150 Years of Huntington’s Disease Research. Int. J. Mol. Sci. 2023, 24, 13021.
  2.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untingtons-disease/symptoms-causes/syc-20356117
  3.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14369-huntingtons-disease
  4.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https://www.tfrd.org.tw/tfrd/rare_b/view/id/68
  5. 台灣基康官方網站 https://www.genehealth.com.tw/knowledge/54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