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基因檢測技術提供精準治療,有效提升 CUP 病人存活率

0

原發部位不明轉移癌(Carcinoma of unknown primary,CUP),顧名思義就是在病人體內發現癌細胞,但無法確定原發部位,占總體癌症個案約 3-5%。此現象可能由於原發腫瘤生長速度緩慢、尺寸過小而無法經由醫學掃描定位,或因原發腫瘤已被人體免疫系統殲滅,但殘存癌細胞逃逸至別處。然而,無論其成因為何,鑒於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所以一旦確診就屬於第 4 期,治療難度高,病人預後亦較差。

在 2023 歐洲腫瘤學會年會(ESMO 2023)中,有幾項與 CUP 診斷和治療相關臨床研究成果發表,當中尤其受關注的是如何利用基因檢測技術與分子腫瘤委員會(MTB)引導精準治療,提升病人存活率,延緩癌症惡化。

CUPISCO 2 期試驗成果發表,CGP 搭配 MGT 延長病人存活期

近年來癌症基因檢測發展迅速,例如憑藉全面基因體分析(CGP),以次世代定序(NGS)一次檢測數百個基因,就可以涵蓋多種常見基因變異,為醫療人員提供臨床治療指引。在 ESMO 2023 中,研究人員發表一項名為 CUPISCO 的第 2 期臨床試驗成果。團隊從 2018 年 7 月到 2022 年 12 月期間共招募 436 名新確診且預後不良(unfavorable)的非鱗狀 CUP 病人,透過對癌組織和血液樣本進行 CGP 檢測,掌握他們在基因變異、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腫瘤突變負荷量(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方面的狀況。

接下來受試者以 3:1 比例被隨機分為 2 組,人數較多的一組在經過 3 週期前導化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後,轉為採用分子引導治療(Molecularly guided therapy,MGT,意即參照分子腫瘤委員會的建議制訂治療方案),另一組則繼續接受標準的含鉑化合物化療。結果發現,MGT 組的無惡化存活期(PFS)和整體存活期(OS)中位數分別為 6.1 個月和 14.7 個月,明顯優於化療組的 4.4 個月和 11.0 個月。此外,MGT 組的客觀反應率(ORR)比化療組高出 9.6%,疾病控制率(DCR)則高出 4.6%。此試驗風險比(HR)為 0.72(95% CI:0.56 – 0.92),顯示當病人接受 MGT 治療時,相比於 CTX 治療,進展或死亡的風險降低 28%,且具有統計顯著性。

從上述數據可見,對於新確診且預後不良的非鱗狀 CUP 病人,CGP 搭配 MGT 有助於延長存活期,療效比單一使用化療藥物更佳。由此推論,當醫師面對此類病人時,應考慮以 CGP 和 MGT 雙管齊下作為新的標準治療策略。

CUPISCO 2 期臨床試驗數據顯示,以全面基因體分析(CGP)搭配分子引導治療(MGT),有助延長原發部位不明轉移癌的無惡化存活期。(圖片來源:ESMO 2023 大會新聞稿

以多基因檢測引導 CUP 精準治療,病人存活期延長超過 9 個月

在另一項 3 期臨床試驗中,182 名無法接受局部根治性治療的新發 CUP 病人被隨機平分為 2 組,其中一組先檢測 90 個基因表達狀況以預測腫瘤來源,並針對檢測結果對特定部位用藥,而對照組則只基於醫師臨床經驗推斷而給予化療(採用鉑類藥物搭配 taxane 或 gemcitabine),即「經驗性化療(Empiric chemotherapy)」。

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以多基因檢測為基礎對特定部位用藥治療,病人可以享有更多治療選項。存活期數據方面,針對性治療組的 PFS 中位數為 9.6 個月,經驗性化療組則只有 6.6 個月。另外,針對性治療組的 OS 中位數達 28.2 個月,比經驗性化療組 19.0 個月延長超過 9 個月。

由此可見,以多基因檢測先找出 CUP 病人的原發腫瘤部位,再針對特定器官施以精準化療,將明顯有助改善治療效果。然而,瑞士日內瓦大學醫院(Geneva University Hospital)腫瘤醫學部主任 Olivier Michielin 教授表示,正如 CUPISCO 試驗所呈現的結果,病人生存率仍然偏低,凸顯出在 CUP 的治療方面仍有大量需求未被滿足。

CUP-ONE 試驗結果公布,CTID 與 C-IHC 準確度不相上下

在一項名為 CUP-ONE 的試驗中,研究團隊比較 CancerTYPE ID(CTID,一款可對 92 個基因進行即時 RT-PCR 分析的檢測工具)和集中免疫組織化學分析(C-IHC)在診斷原發腫瘤部位的準確度。結果發現,在 418 份樣本中,與經跨領域專家團隊確定的參考診斷相比,不僅在多數癌種顯示 CTID 和 C-IHC 準確度相近,在診斷較罕見的膽道癌(Cholangiocarcinoma) 時,CTID 表現更明顯優於 C-IHC。

談到 CUP 治療格局的變化,Michielin 教授指出,由於精準腫瘤學計畫和分子腫瘤委員會漸趨盛行,基因體分析變得越來越頻繁。現階段有不少針對組織和血液樣本的 CUP 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可能促成新型治療策略,包括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進一步改善病人預後。

延伸閱讀:產官學合作迎來 NGS 給付,分子腫瘤委員會助力癌症精準治療

參考資料:
1. https://www.mdanderson.org/cancerwise/6-questions-about-cancer-of-the-unknown-primary.h00-159460056.html 
2. https://dailyreporter.esmo.org/esmo-congress-2023/highlights-from-esmo-2023/precision-medicine-shows-promising-results-for-enabling-targeted-treatment-of-cancers-of-unknown-primary 
3. https://www.annalsofoncology.org/article/S0923-7534(23)04150-9/fulltext 
4. https://www.annalsofoncology.org/article/S0923-7534(23)03135-6/fulltext 
5. https://www.annalsofoncology.org/article/S0923-7534(23)04268-0/fulltext 

[本報導由羅氏大藥廠贊助,文案代碼:M-TW-00004800]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