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治療新方向? 補充和移植粒線體可賦予心臟保護及恢復功能

0

粒線體 ( mitochondria ) 被稱為人體發電機其來有自,因為它負責能量的供給與代謝,一旦粒線體發生缺陷,有可能引發單個器官甚至全身系統疾病,尤其是神經學方面的疾病,如肝臟受損或腦部病變等,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粒線體功能障礙 (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 是心臟衰竭的一個標誌,而粒線體移植已被證明能夠恢復心臟功能,但其作用機制仍然未知。

人口高齡化加上目前藥物治療的預後不佳,急需新治療策略

心臟衰竭 ( Heart failure, HF ) 被定義為與各種心臟病相關的心室 ( ventricular ) 填滿或將血液輸出/輸入能力的結構或功能障礙。依照美國紐約心臟協會 (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 ) 分類可分為四級。成人心臟衰竭的罹病率約為1%–2% ,罹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55 歲以下的人約為 1% ,而 70 歲或以上的人則超過 10%。隨著人口老化和心血管危險因素患病率的增加,預計在未來 25 年內因 HF 住院的人數將增加 50%。

目前,HF 患者使用針對血液動力學的傳統神經內分泌拮抗劑進行治療  ( neuroendocrine antagonists ) 。如 β受體阻滯劑 ( β-Blockers ) 等,儘管這些藥物延緩了 HF 的進展,但患者的生活品質不佳,且觀察性研究的死亡率仍然高於臨床試驗。因此,迫切需要可以改善患者預後的新策略。

針對損傷的粒線體和恢復心肌細胞自身功能,是心臟衰竭治療的重要目標

粒線體約佔心肌體積的 20%–35% ,是為心肌細胞收縮提供能量的關鍵。破壞粒線體的穩定狀態的會直接導致心肌病 ( cardiomyopathies ) 。粒線體功能障礙已被證明在 HF 中發揮關鍵作用,包括蒽環類 ( anthracycline ) 心肌病、心臟缺血性再灌注損傷 (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ies ) 和遺傳性心肌病。

儘管粒線體移植已被證明可以賦予心肌功能,但確切的機制仍有待闡明。

使用內部優化的粒線體分離方法,研究團隊測試了粒線體移植在蒽環類藥物 doxorubicin 誘導的遺傳性擴張型心肌病等兩種不同心臟衰竭模型中的療效,研究人員檢測了四種不同類型細胞,包括了糖酵解代謝為主的結腸癌細胞 ( RKO, R-mito ) 、脂肪酸代謝為主的小鼠新生 ( neonatal ) 心肌細胞 ( H-mito ),以及處於中間代謝狀態的成纖維細胞系 ( NIH 3T3, F-mito )及大鼠成肌細胞系 ( C2C12, M-mito ) 。誘導的心臟衰竭模細胞損傷模型及擴張型心肌病心肌細胞模型,研究人員將不同來源的粒線體與小鼠原代心肌細胞共培養,結果發現,四種粒線體均可減輕誘導產生的心肌細胞死亡,並可改善心肌細胞的基礎耗氧率。但只有來自小鼠新生心肌細胞的粒線體,可以改善最大耗氧率以及心肌細胞收縮速度。

研究提供了粒線體移植可保護心肌的證據,並可作為心臟衰竭的潛在治療選擇

然而,小鼠研究表明,不同的細胞對粒線體異質性具有不同的耐受性,因此需要進一步增加外源性粒線體穩定性。此外,因 mtDNA 突變已被證明會導致嚴重的心肌病;因此,在設計粒線體療法時需要監測自發的粒線體突變。

通過優化和移植具有不同代謝狀態的粒線體,研究團隊證明了粒線體移植療法可以藉由兩種機制賦予心臟保護作用:提高豐度和代謝的適應性。同時,使用小鼠和人類心肌細胞系統,說明了代謝匹配的粒線體可恢復粒線體膜電位和收縮功能。

參考資料:
1.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therapy-family/molecular-therapy/fulltext/S1525-0016(23)00079-5?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1525001623000795%3Fshowall%3Dtrue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