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和淋病外,奈瑟氏菌首次被揭露為支氣管擴張症致病菌

0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近期發表一項突破性研究,首次指出存在於人體肺中的細菌-奈瑟氏菌屬(Neisseria)可能為導致支氣管擴張症(Bronchiectasis)亞洲患者的致病菌,並與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有關,打破以往對奈瑟氏菌的瞭解,此篇研究於日前刊登於 Cell Host & Mircobe 期刊中。

輝瑞雙價 RSV 候選疫苗於第 3 期臨床試驗展現 85%有效性!(基因線上國際版)

支氣管擴張症

支氣管擴張症為一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在亞洲人種中的流行率是西方人的 4 倍之多,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急速增加,且可見於自肺結核康復的個案中。有研究指出肺部的微生物組成與該疾病的臨床表型相關,目前常見的病原體包含肺炎鏈球菌(S. Pneumoniae)、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H. influenzae)及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皆具有引發侵犯性肺炎(invasive pneumonia)的能力。

支氣管擴張症的患者呼吸道常為彎曲、鬆弛且膨大,且容易有反覆性的呼吸道感染情形,進而產生久咳、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一旦惡化,將導致氣管產生不可逆的變形、擴張,因此治療通常採取多重治療,控制病情以降低傷害。

目前已知奈瑟氏菌會存在於人類的口腔黏膜、喉嚨與上呼吸道,並可能引起流行性腦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和淋病(gonorrhoea)等疾病,但在此研究之前,其與支氣管擴張症的肺部感染和疾病進程相關性仍是未知的。而在 NTU 的跨國際研究團隊透過次世代定序分析新加坡 225 名支氣管擴張患者的感染數據,並與歐洲患者進行配對後,首次發現奈瑟氏菌可能為亞洲支氣管擴張症患者的關鍵致病菌之一,並與較差的臨床預後有關。

奈瑟氏菌屬可能在支氣管擴張症中扮演重要角色

根據 NTU 的研究結果指出,肺部內含有一定數量的微黃奈瑟菌(N. Subflava)的支氣管擴張患者,相較於其他微黃奈色菌含量較少的患者,會有更嚴重的疾病病程與反覆感染的情形。而在進一步使用細胞實驗與動物模型分析後,證實微黃奈瑟菌會破壞細胞,進而導致患者出現發炎與免疫功能障礙等症狀。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在其他慢性呼吸道患者中也發現了奈瑟氏菌,包含嚴重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而在透過次世代定序技術(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找奈瑟氏菌的傳染源頭後,發現處在熱帶氣候的亞洲環境有利於此菌生長。

研究團隊指出,本研究為首次證實奈瑟氏菌屬與支氣管擴張症的疾病嚴重程度、肺功能惡化與較高的反覆感染率有關,而這項重大發現對於亞洲患者尤其重要。若是醫生能在早期的患者肺部中儘早識別出奈瑟氏菌,就能加速進行個別化治療,為亞洲患者提供更好的療效。

延伸閱讀:2022 ESMO 研究發表:空汙 PM2.5 微粒增加非吸煙者的肺癌發生率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tu.edu.sg/news/detail/bacteria-previously-thought-harmless-linked-to-worsening-lung-disease

2. https://www.cell.com/cell-host-microbe/fulltext/S1931-3128(22)00404-8?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1931312822004048%3Fshowall%3Dtrue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