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已成為台灣男性健康的重大威脅,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前列腺癌的發生率已攀升至男性癌症的第三名,確診個案數在 2022 年達到 9,062 例,年增長率高達 21%,為所有癌症之冠。然而,由於前列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晚期,導致治療難度增加。統計顯示,高達 33% 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發展至第四期(Stage IV),與美國僅 8% 的比例相比顯著偏高。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醫師形容,台灣男性普遍的「病識感」較低,許多患者往往是因為家屬催促才就醫。這也使得早期篩檢不夠普及,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根據統計,前列腺癌的個案年齡中位數為 72 歲,素有「熟男隱形殺手」之稱,死亡率在過去十年間增加 44%,目前已成為台灣男性癌症死亡率第五名。
前列腺癌的高風險族群與篩檢建議
影響前列腺癌發生的危險因子包括 年齡、家族病史、肥胖與飲食習慣。研究顯示,家族病史會使罹癌風險提升 3.9 倍,而 肥胖則會使風險增加 1.15 倍。醫師建議,50 歲以上的男性應每年進行 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篩檢,若家族中有親屬曾罹患前列腺癌,則應從 45 歲起定期檢測。
新一代治療突破:PARP 抑制劑併用荷爾蒙療法提升存活率
傳統上,前列腺癌的治療方式包括 手術、放射線治療與荷爾蒙療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然而,許多患者在接受 ADT 治療 2 至 3 年後,病程可能進展為「去勢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其中約 60% 的 CRPC 患者會在 3 年內進展為「轉移性去勢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mCRPC)。
mCRPC 患者過去的治療選擇有限,多以化學治療(Chemotherapy)為主,但化療副作用較大,特別是高齡患者更難以承受。近期,PARP 抑制劑(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Inhibitor) 的出現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PARP 抑制劑可透過抑制癌細胞的 DNA 修復機制,使具備 BRCA1/2 或 HRR(同源重組修復,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基因突變的癌細胞無法修復 DNA,進而導致癌細胞死亡。
臨床數據顯示存活期顯著延長
最新臨床研究證實,PARP 抑制劑與新一代荷爾蒙療法併用,可顯著延長 mCRPC 患者的整體存活期近 9 個月。這對於許多無法耐受化療的年長患者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更重要的是,無論患者是否具備 BRCA1/2 或 HRR 基因突變,皆可使用 PARP 抑制劑合併新一代荷爾蒙療法作為第一線治療,提供更個人化的治療選擇。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主任委員吳俊德醫師說明:「mCRPC 患者中約有 30% 具備 HRR 基因突變,其中 BRCA1/2 基因突變者占 13.2%。這群患者對傳統治療反應較差,病程進展較快,因此 PARP 抑制劑的問世,為他們帶來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精準醫療新時代:NGS 基因檢測納入健保,助力個人化治療
在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趨勢下,NGS(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基因檢測 在前列腺癌治療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24 年 5 月起,台灣已將針對 BRCA1/2 基因突變的 NGS 檢測部分納入健保給付,幫助醫師制定更適合的治療方案。
查岱龍醫師指出:「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未來前列腺癌的發生率恐持續攀升。因此,透過基因檢測來輔助治療決策,能夠提升病患的疾病控制率,改善生活品質,進而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
除了 PARP 抑制劑與 NGS 檢測的發展,醫界也呼籲 加強早期篩檢,提高 PSA 檢測普及率,以減少晚期確診的比例。如果能夠提高早期診斷率,患者的 5 年存活率可接近 100%,大幅提升治療效果。
提升篩檢率與新療法並行,迎戰前列腺癌挑戰
前列腺癌已成為台灣男性不可忽視的健康危機,尤其晚期確診率高,影響患者的生命預期。隨著 PARP 抑制劑與新一代荷爾蒙療法的突破,mCRPC 患者的治療選擇變得更加多元,存活期也顯著提升。此外,NGS 基因檢測的健保給付,為個人化治療開啟新的可能,讓患者能夠獲得更精準的治療方案。然而,醫師仍強調,最關鍵的策略仍是提高 PSA 篩檢的普及率,讓前列腺癌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隨著台灣步入高齡社會,透過 精準醫療、標靶治療與早期篩檢三管齊下,才能有效減少前列腺癌帶來的健康威脅,實現 「2030 年癌症死亡人數減少三分之一」 的健康台灣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