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速進展正深刻影響全球產業與社會發展,而臺灣憑藉著堅實的硬體製造基礎,正迎來空前的機會與挑戰。中華電信簡立峰董事在行政院「第十二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的專題演講中,以全球 AI 發展趨勢為背景,剖析臺灣 AI 產業優勢、機會與挑戰,並提出具體策略,力求讓臺灣 AI 產業在全球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一、AI 技術與應用趨勢:從虛擬到實體世界
AI 技術快速演進,產業應用加速拓展
AI 技術持續發展,人工智慧不僅能在學術界獲得諸如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銀牌水準的成就,還具備博士等級的數學與推理能力。人工智慧演算法在蛋白質結構預測上取得突破,促進新藥研發與生物技術發展。此外,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及人工神經網路的深化應用,更為 AI 技術演進提供紮實基礎。
簡立峰表示,AI 的應用範圍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擴展,尤其在電子商務(E-Commerce)、個人化行銷(Personalized Campaign)與客服服務等領域大顯身手。例如,Amazon 自動推薦系統帶來高達 35% 的銷售貢獻,而阿里巴巴的 AI 客服系統則能處理 95% 的顧客詢問。此外,AI 技術還為工作環境帶來變革,從無人計程車(Waymo)到倉儲機器人,再到生成式 AI 取代部分白領工作,皆突顯 AI 對勞動市場的衝擊。
AI 重新定義學習方式與技術集中化現象
AI 對教育的影響亦日益明顯,根據微軟 AI 教育報告指出,60% 的師生曾使用 AI 工具,甚至有 20% 的教師每日倚賴 AI 技術。AI 技術如 NotebookLM 更能提供逐字稿摘要、課後複習及考前預測,成為個人化學習模型的重要輔助。
然而,全球 AI 發展也呈現高度集中化的現象。七大企業的市值超過 90% 中國 GDP,而 臺灣積體電路公司(TSMC)的市值亦超越臺灣全年 GDP,美國更提出「AI 曼哈頓計畫」來抗衡中國競爭。
二、臺灣 AI 產業的機會與挑戰:定位與戰略
臺灣的獨特機會:硬體製造與邊緣 AI
面對全球 AI 技術發展與美中分流的趨勢,臺灣擁有無可取代的硬體製造優勢,特別是在 AI 硬體供應鏈中的核心角色。例如,紅色供應鏈(中國供應鏈)受阻下,臺灣成為美系市場的主要供應來源。此外,隨著 AI 應用從雲端(Cloud AI)逐步走向邊緣運算(Edge AI),臺灣的硬體產業更可結合 AI 模型,發展多元智慧服務,從智慧型手機(AI Phone)、AI PC 到物聯網設備(AIoT),開啟新的產業生態系。
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亦為臺灣帶來創新契機。借鑒日本發展健康照護科技的經驗,臺灣若能以 AI 為核心技術,聚焦智慧醫療、智慧安控等領域,將可有效應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避免陷入「失落的三十年」。
臺灣面臨的挑戰:軟體技術提升與 AI 應用落差
然而,臺灣在軟體技術發展方面仍待加強。Google 前董事長 Eric Schmidt 曾直言,臺灣在硬體製造上表現驚人,但軟體發展相對薄弱。AI 基礎模型與核心服務大多由國際企業主導,臺灣應加速提升軟體技術與應用層級。此外,臺灣 AI 導入率偏低,雖然知識型產業如顧問、媒體及金融業已受 AI 影響,但製造業的 AI 使用率仍然落後,需要政策與產業的共同推動。
三、AI 產業策略:打造智慧未來,捍衛數位主權
策略一:跨國製造與數位轉型
臺灣需推動跨國製造產業 AI 化,透過遠距管理及數位孿生(Digital Twins)技術,提高產業自動化程度,並將核心研發根留臺灣。此外,透過結合海外資源與人才,擴大產能並維持供應鏈國際化,實現產業轉型。
策略二:由硬到軟發展智慧服務
硬體產業是臺灣的優勢,未來可掌握邊緣 AI 的發展契機,推動智慧服務產業化。邊緣 AI 應用場景多元,包括能源管理、智慧醫療、交通運輸、智慧安控等。硬體大廠更可運用開源 AI 模型,降低軟體門檻,發展具競爭力的智慧應用。
策略三:社會均衡發展,捍衛數位主權
面對 AI 帶來的技術革命,臺灣必須捍衛數位主權,確保 AI 技術能夠服務於臺灣社會與經濟發展。具體措施包括:加強算力基礎建設、掌握 AI 關鍵技術、制定 AI 發展規範與法律,以及推動資訊安全與公平使用,縮短數位落差。
總結來說,AI 發展為臺灣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但也伴隨著挑戰。若能善用臺灣硬體製造優勢,並加速軟體技術提升,推動產業數位轉型與智慧服務發展,臺灣將有望在全球 AI 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為未來打造永續發展的智慧社會。
延伸閱讀:人工智慧 | GeneOnline News©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