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細胞、基因、次世代抗體與AI:2025抗體藥物暨第20屆前瞻生醫新知研討會最新技術大展多元治療潛力

0

2025年5月26日至27日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舉行的「2025抗體藥物暨第20屆前瞻生醫新知研討會」(2025 Antibody Therapeutic & The 20th Frontiers in Biomedical Sciences Conference)中,來自各國的頂尖學者和產業領袖齊聚一堂,分享最新的抗體治療技術與生物醫藥創新成果。本次會議涵蓋從抗體藥物開發、細胞治療、先進療法藥品(ATMPs)到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等多元主題,充分展現生技醫藥領域的蓬勃發展與跨領域合作的潛力。

此次活動由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台灣抗體協會(TAA)及台北市林榮耀教授學術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吸引超過500位來自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專家學者與專業人士參與,刷新歷年400人參與紀錄,確立該研討會作為推動產學合作與交流生醫新知的重要平台地位。

第一天議程以抗體療法、mRNA疫苗與蛋白質工程的突破性主題揭開序幕,為生醫創新奠定發展基礎。來源:基因線上
第一天議程以抗體療法、mRNA疫苗與蛋白質工程的突破性主題揭開序幕,為生醫創新奠定發展基礎。來源:基因線上

開幕致詞奠定主軸:雙特異性抗體與CAR-T療法被譽為「極具潛力的策略」

本活動由台灣抗體協會理事長暨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博士開幕致詞正式揭開研討會序幕。在超過500名來自全球的與會者面前,吳博士強調本次大會的宗旨在於加速次世代生醫突破,「這是一個分享研究與建立深度合作的平台」,他宣示本次會議將展現堅定的行動力。

吳漢忠博士於開幕致詞中強調抗體療法、AI驅動的藥物開發、精準醫療以及生技創新合作的最前沿進展。來源:基因線上
吳漢忠博士於開幕致詞中強調抗體療法、AI驅動的藥物開發、精準醫療以及生技創新合作的最前沿進展。來源:基因線上

吳博士指出,自去年以來該領域的快速進展,包括雙特異性抗體與CAR-T細胞療法已被認可為「有望治癒多種癌症的策略」。他也提到人工智慧在改變療法開發上的關鍵角色:「AI正在強化TCR與標靶發掘」,並援引2025 TCR療法高峰會內容,說明AI正加速抗體優化並改變精準醫療的設計方式。他感謝所有贊助單位、合作夥伴與籌備團隊,並以「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創生醫未來」作為號召所有抗體學界的產學先進。

首日議程將聚焦於抗體療法的多面發展,從醫療需求、全球市場趨勢,到mRNA疫苗、細胞治療與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的應用。多位國際專家將發表前沿研究,提供未來生醫發展的洞見。

Lassograft技術:從RaPID系統到蛋白質工程的創新應用

來自大阪大學蛋白質研究所的高木淳一教授(Prof. Junichi Takagi)介紹了LassoGraft技術的最新進展。該技術結合了東京大學菅宏明教授(Prof. Hiroaki Suga)開發的RaPID系統,能夠在蛋白質的特定位點上嵌入環狀肽,創造出具有特定結合能力的新型蛋白質。這種方法不僅保留原始蛋白質的功能,還賦予其新的結合特性,為生物治療藥物的開發開啟新的可能性。

LassoGraft技術已被應用於開發具有長效性和高選擇性的蛋白質藥物,特別是在需要精確靶向的治療領域,如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這項技術的成功彰顯了蛋白質工程在現代生物醫藥中的重要性,並為未來的藥物設計提供有力的工具。

抗細胞激素自體抗體:從免疫調節到治療應用的新視角

長庚大學分子與臨床免疫學研究中心的顧正崙教授(Prof. Cheng-Lung Ku)分享抗細胞激素自體抗體(Anti-Cytokine Autoantibodies, ACAAs)在免疫調節和疾病治療中的潛力。這些自體抗體能夠中和特定的細胞激素,如干擾素(IFN)和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從而調節免疫反應。在某些情況下,ACAAs的存在與特定疾病的發展有關,例如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

顧教授的研究指出,透過精確地調控ACAAs的產生和功能,有可能開發出新的免疫治療策略,特別是在傳統治療方法效果有限的疾病中。這一發現為免疫治療領域帶來希望,並強調深入了解免疫系統調節機制的重要性。

非病毒量子引擎:推動CAR/TCR T細胞治療的革新

先驅生技(GenomeFrontier Therapeutics)創辦人兼執行長吳瓊媛博士(Dr. Sareina Chiung-Yuan Wu)介紹了他們開發的非病毒量子引擎(Non-Viral Quantum Engine)在CAR/TCR T細胞治療中的應用。該技術利用高效的piggyBac轉座子系統,實現了無需病毒載體的基因轉導,顯著提高了T細胞工程的效率和安全性。

吳博士指出,這一平台不僅縮短了CAR-T細胞的製備時間,還降低了生產成本,為個性化癌症治療提供了更可行的方案。目前,該技術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預計將在不久的將來為患者帶來實際的治療益處。

ATMP 開發的挑戰與機遇:台灣的策略與展望

臺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aiwan Bio-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TBMC)的執行長張幼翔博士(Dr. David Chang)分享了先進療法藥品(Advanced Therapy Medicinal Products, ATMPs)開發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他指出,ATMPs的開發涉及複雜的製造流程、嚴格的法規要求以及高昂的成本,這對於生技公司尤其是新創企業構成了重大挑戰。

然而,張博士也強調,透過建立高效的製造平台、加強與國際合作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台灣有潛力成為亞太地區ATMPs開發的重要基地。TBMC正致力於打造一個整合的生產和研發平台,為全球市場提供高品質的ATMPs產品。

精準偶聯:提升ADC療效的新策略

台灣浩鼎生技(OBI Pharma)的藥物化學部門主管黃鐙毅博士(Dr. David Teng-Yi Huang)介紹了他們開發的GlycOBI®平台,該平台利用糖基位點特異性偶聯技術,實現了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的精準製備。這種方法通過特定酶(EndoSymeOBI®)對抗體的糖基進行修飾,確保藥物分子在預定位置的偶聯,提高了ADC的穩定性和療效。

黃博士指出,GlycOBI®平台的應用不僅提升了ADC的製備效率,還降低了生產成本,為ADC的臨床應用和商業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目前,該平台已被應用於多個ADC產品的開發,並在臨床試驗中展現出良好的前景。

抗PEG抗體:雙刃劍的臨床意涵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羅傅倫博士(Dr. Steve Roffler)探討了抗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抗體在臨床應用中的利與弊。PEG常被用於提高藥物的穩定性和半衰期,但患者體內產生的抗PEG抗體可能導致藥物的快速清除,降低療效。

羅博士的研究團隊開發了多種抗PEG單株抗體,用於檢測和研究抗PEG抗體的產生機制,並探索減少其不良影響的方法。這些研究成果對於提高PEG化藥物的臨床效果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未來的藥物設計提供了參考。

Armed-T細胞技術:賦予T細胞新的戰鬥力

台北醫學大學的莊國祥教授(Prof. Kuo-Hsiang Chuang)介紹了他們開發的Armed-T細胞技術,該技術通過將雙特異性抗體(Bispecific Antibodies, BsAbs)直接裝載到T細胞表面,賦予其新的靶向能力。與傳統的CAR-T細胞治療相比,Armed-T技術不需要基因改造,降低了製備的複雜性和風險。

莊教授指出,Armed-T細胞在體外製備時間短,且具有良好的腫瘤殺傷能力,為癌症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目前,該技術已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預計將在未來的臨床試驗中展現其潛力。

萬能抗體鎖:提升抗體藥物的選擇性與安全性

碩準生技(PrecisemAb Biotech)的執行長呂韻綺博士(Dr. Yun-Chi Lu)介紹了他們開發的萬能抗體鎖(Universal Antibody Lock)技術。該技術通過在抗體上添加可被特定酶解開的鎖定結構,使抗體在正常組織中保持非活性狀態,僅在疾病部位被激活,從而提高治療的選擇性,降低副作用。

傳承與啟航:第二天將點燃更多生醫未來火花

第一天議程將以鄭天祿教授紀念論壇作結,緬懷其對生醫領域的重要貢獻,並展望未來研究方向,開啟新一輪對話。

第二天會議焦點將轉向生醫應用於產業實務。半天的議程將邀請多位學者分享其學術歷程與研究心得,激勵新一代生醫研究者。整場研討會不僅彰顯抗體技術的最新進展,也展現台灣在全球生醫研發版圖中的重要角色。

今年的2025 ATC抗體藥物與先進生醫科學研討會超越預期,參與人數突破500人,遠超去年400人的出席紀錄,突顯其在生技社群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來源:基因線上
今年的2025 ATC抗體藥物與先進生醫科學研討會超越預期,參與人數突破500人,遠超去年400人的出席紀錄,突顯其在生技社群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來源:基因線上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