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象莫不變動,惟變者恆常。」—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2025 年北美生技大會(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美國波士頓(Boston)兩大知名醫療投資機構 Flare Capital Partners 與 Valspring Capital 發表關於人工智慧(AI)與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投資趨勢的綜合觀察,呈現出新一輪醫療科技產業的資金走向與策略布局。

新創積極切入早期輪次,而投資人聚焦真正有實力的新創
根據 Flare Capital 合夥人暨醫師 Dan Gebremedhin 分析,AI 投資進入「第三波浪潮」,由最初的大數據預測(Big Data & Predictive Analytics)、流程機器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進展至當前風頭正盛的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在此趨勢驅動下,企業對 AI 解決方案展現前所未有的支付意願,而新創企業則積極切入早期階段(種子輪或 A 輪),尋求更具彈性的估值空間與商業應用。
資料顯示,雖然整體交易筆數與資本投入自 2021 年高點回落,但早期企業的中位估值(Median Pre-money Valuations)與募資金額(Amount Raised)保持穩定甚至略有回升,尤以 A 輪與 C 輪最為明顯。這反映出投資人對具潛力新創的審慎樂觀,也顯示估值泡沫退潮後,市場開始回歸本質。
簡單來說,因為生成式 AI 帶起了風潮,業界蜂擁進入此領域,早期確實帶來投資人的進場熱潮,但後來熱潮退溫後,投資人逐漸意識到真正有技術實力的 AI 公司,有潛力、剛起步的「優質」新創公司,它們拿到的投資金額和身價(估值)不但沒掉,反而還悄悄上升。
投資人邏輯與策略:從「估值幻影」到「商業實證」
Dan 表示,相較過去資金充沛時期的「追價式投資」(Capital Chasing Valuation),當前市場進入所謂「冷卻期」,投資人回歸基本面,特別重視企業的營收成長、單位經濟與實際部署情境。他強調:「今天若你要成為百億美元獨角獸,你必須證明自己能在 5 至 6 年內達到 1 億美元的年營收(ARR)。」
Val Spring 合夥人 Mike O’Brien 補充,他們關注的企業須具備「可擴張且具證據的成長模型」,包括 AI 在實際臨床或行政流程中的導入成效、成本節省或病患照護成果改善。其投資案例如 EEG 腦波結構分析結合經顱磁刺激(TMS)治療精神疾病者,已展示出 AI 與機器學習應用於精準醫療的即時成果。
此外,AI 在後台行政流程的自動化,如 SmarterDX 針對健保申報報帳的文書處理優化,及 Suki 在語音記錄(Ambient Dictation)上的突破,亦受到極大關注。這些應用皆體現「技術應用即營收貢獻」的投資決策核心——而非僅以 AI 作為募資標籤(Buzzword)。
融資邏輯重構:冷靜成長與利基經營是關鍵
Mike 指出,未來數位健康與 AI 新創企業的成敗,將取決於三大策略:利基定位(Niche Focus)、實證績效(Demonstrable ROI)與商業模式清晰化(Clarity of Monetization Model)。
Mike 指出,企業若欲吸引機構型資本,須自早期建立具高度專注的市場切入策略,避免「全能型敘述」(We Can Do Everything)。一個在特定疾病領域如腎臟、腸胃、婦女健康等深耕的數位平台,反而更容易獲得大型製藥企業或健康系統的青睞與投資合作。
他們也提醒創業者應預留至少 6 個月以上的募資周期,並透過「溫暖推薦」(Warm Referral)提高與投資人建立關係的效率。「時間是最好的盡職調查工具(Time is the Best Diligence),」Dan 表示,長期觀察創業者是否能如期實現其階段性目標,才是其最看重的因素。
生成式 AI 下的兩條黃金路:預測與自動化的商機地圖
生成式人工智慧雖然成為風口,但投資人對其商業模式的可擴張性(Scalability)與差異化(Differentiation)仍持保留與務實態度。Dan 表示,AI 新創若要打動資本,須從兩條軸線展現核心價值:「黑盒預測能力(Black-box Prediction)」與「重複性工作的流程自動化(Automation of Manual Workflows)」。前者適用於新藥研發與臨床設計模擬,後者則能明顯減輕醫療人員負擔,從語音紀錄到病歷撰寫均屬其範疇。
包括前述 SmarterDX 成功在三年間導入超過三十家醫院,用 AI 補助醫療報帳流程,其成果不僅體現在成本節省,也提升營收認列能力。而早於 2019 年便涉足語音技術的 Suki,則在生成式 AI 帶動下迅速演化為結合大型語言模型(LLMs)的臨床語音輔助工具,顯示技術進步與臨床需求的高度貼合。
Val Spring 則分享一個正評估的案例——來自美國西岸、專注於腦波掃描與心理疾病診療的企業。他們將 50,000 筆腦部掃描資料訓練為模型核心,進行情緒病理分類與治療建議,結合 TMS 物理治療與心理藥物追蹤,其模式展現出 AI 精準診斷與個人化療程設計的經典應用。
這些案例皆說明一個事實:投資人不再只看技術,而是看技術是否已導入營運流程、產生可觀績效,並具備清晰可追蹤的投資報酬率(ROI),簡單來說,就是投資人看得愈來愈全面並且嚴謹。
投資機構偏好減少「科學性風險」
會中亦有來自香港的創業者提問:若技術研發完成但尚未設立公司,是否仍可能獲得投資?Flare Capital 與 Val Spring 皆表示,在商業與法規層面,美國投資人傾向投資於設籍美國或北美地區企業。但若企業能在美國設立總部,並展現實質銷售與客戶關係,則具有跨境合作潛力。
Mike 指出,他們正在評估一間設於瑞典的企業,儘管總部在歐洲,但已有 50% 營收來自美國,並在當地設有總經理(President),這樣的組織架構讓他們能有效監督與輔導,因而成為潛在投資標的。
Dan Gebremedhin 也提醒創業者,AI 用於藥物開發雖具潛力,但若仍處於「高科學風險」階段(例如藥物發現可能需要多年的研究和試驗才能驗證其科學原理和效果,這就帶來了較高的科學風險),Flare Capital 等機構因此可能對此抱持保留態度,反而會傾向具有執行力與商業落地的標的公司,而這不僅關係到技術成熟度,也影響到企業未來估值與併購機會。
具專注、真實與節奏感的創業者,較易獲得投資人青睞
對於所有準備募資的數位健康與 AI 創業團隊,Flare Capital 與 Val Spring 兩間機構不約而同提出三大建議:
- 專注(Focus):避免「過度擴張敘述」,應專注於特定市場、特定產品線,將利基市場做到極致,形成技術或市場護城河(Moat)。
- 真實(Reality-Based Planning):勿憑空許諾未來成長,應提供當下可驗證的單位經濟與使用者成效(Use Case ROI),以現況證明潛力。
- 節奏感(Timing Discipline):預估 3 至 6 個月以上的募資周期,提前建立與投資人之間的關係,並適時更新業績進展,才能有效維持資本關注度。
兩間機構皆指出,成功的創業並非「一次擊中」,而是建立於持續的關係培養與戰略選擇。「最好的盡職調查就是時間(Time is the Best Diligence)」,創業者能否如期實現承諾,決定投資人是否長期追投。
從創新熱潮中看見產業成長的沈靜力量
AI 與數位健康之間的交叉領域,已不再只是技術革新的舞台,而是資本與產業規模化整合的戰場。從 2021 年的資本熱浪退潮至今,投資者與創業者皆回歸理性,將重心移向可衡量的績效、可驗證的商業模式與可擴展的技術架構。2025 年的上半年,是一個「再定義」創業價值的年份。從 Flare Capital 到 Val Spring Capital,從大型醫療系統到新創企業的第一輪種子資金,一個共識逐漸成形——真正能引領未來的企業,並非科技最先進者,而是能將科技轉化為穩定商業價值、改善健康照護系統的實踐者。